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文化大餐,如何做才能对大家的口味?

2014年11月17日 14:18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如何创新载体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河北省秦皇岛市文化部门一直在不断探索。从“社区国学大讲堂”到“故宫大讲堂”,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文化活动的含金量,该市文化主管部门邀请了多家国家级、省级文化院团来演出,邀请国内顶级专家来授课。而这些文化惠民演出和讲座,或是免费向市民发票,或是以极低的价格售票。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这种“高大上”文化活动的兴趣却没有K歌、看电影或是上网玩游戏的兴趣大。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就此做了一番调查。

  精彩讲座大多数被冷落

  今年9月27日,在秦皇岛市文化广场的学术报告厅,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带来了一场题为《故宫官式古建筑形式及传统工艺做法》的讲座。当天来听讲座的市民有的铺好本子疾笔记录,有的听得全神贯注,讲座结束后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觉得时间太短了。但遗憾的是,之前秦皇岛市文广新局发放至少200多张票,也在本地多家媒体发出消息,但当天到场的市民只有30多人。

  原来,从去年7月开始,故宫博物院与秦皇岛市合作开展了“故宫大讲堂”活动,每月邀请一位故宫专家到秦皇岛做一场专题讲座。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工作人员张洋告诉记者,组织这样一场讲座并不容易,因为专家工作繁忙,日程很紧,何时能来,讲什么题目都要多方面协调,可以说,每场讲座都很难得。“说实话,讲座开始前的半个小时我们最煎熬。”他最担心的就是上座率不高,影响整个活动效果。

  好讲座为何上座率不高

  为啥这么好的讲座,市民来得这么少呢?秦皇岛市民李女士认为不能全部归咎于市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会不会是因为一些题目没那么吸引人呢?“我觉得吧,还是要找准目标群体,如果面向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或是发票,听讲座的人肯定多。”

  分析其原因,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教授董邵伟认为,本地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有限,他也是来秦皇岛工作若干年之后参加一些活动才知道一些公益讲座的消息;现在生活节奏快,平日工作忙,周末还要陪老人、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如果是名家讲座,可能效果会好,人们都有追求名人效应的心理;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从微信、微博上学习新知识,却没有耐心从书籍、讲座中去汲取知识。

  秦皇岛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何俊介绍,该市的“故宫大讲堂”活动举办一年多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形成了以收藏爱好者、文博爱好者以及对古代文化感兴趣的市民为主要群体的固定听众,但还没有达到理想值。

  针对上座率不高的问题,何俊和同事们也在想办法。以前,为了提高上座率、不冷场,他们会组织下属单位的职工来听,但效果并不好,这使他们意识到必须想办法吸引真正感兴趣的人群。首先找准目标群体,比如涉及古玩、收藏的讲座,他们会向古玩市场和收藏家协会发票,这些讲座的效果就很好,不仅听的人多,听众还能和专家形成良好互动。下一步,他们还打算组织文化讲座进校园,因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较高,校园的信息传播也更集中,应该能有不错的效果;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将讲座信息及时传递到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发布消息。

  文化传播更需要好载体

  今年暑假的两次讲座让何俊很受启发和鼓舞。两期关于朝珠的讲座针对青少年设置了免费的朝珠DIY活动。在秦皇岛市图书馆发的票很快被抢光,讲座当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听,讲座结束后孩子们自己动手穿珠子,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他们准备继续开展这种互动活动,“我们寒假打算还做两期针对未成年人的DIY活动,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市民。”何俊说,针对市民感兴趣的玉器、瓷器等题目,他们还将继续邀请故宫专家来秦皇岛做讲座。

  秦皇岛市文广新局调研员孙贵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咱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社会存在着追求短期利益的浮躁氛围,一些人更乐于网络上只言片语的浅层阅读,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或是听一场讲座呢?”孙贵祥说。但他并不对此表示悲观:关键是引导,要逐步培养人们的文化底蕴和崇尚文化的意识,文化事业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必须循序渐进,必须下慢功夫,需要基层文化部门把工作落到实处。

  前不久,由民进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秦皇岛市海港区社区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社区国学大讲堂”,在海港区东环里街道开讲。主持讲座的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秦纪祥介绍,社区国学大讲堂举办的目的就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广终身教育理念,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需要好的载体。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发挥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从2009年开始,该市就广泛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家庭“六进”活动,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朱润胜 本报通讯员 张宇红 刘旭伟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