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弃北大读技校体现市场规律

2014年11月18日 09:1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参赛选手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支持

  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

  北大、清华是很多高考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更有甚者不达目标不罢休年复一年地复习再考。因为北大清华被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地方把考上北大清华的数量作为考核高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分值,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则被认为地位、素质、品位、就业、前途等都要高人一等,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更为明显,就是时至今日这种红色也没有多少褪色!可是周浩这种弃北大上技校的做法,对人们考学的理念无疑是一次颠覆!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市场经济,而且也取消了大学生分配制,大学生就业也走向了市场,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开始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很多现象,比如一段时间沿海出现民工荒、硕士毕业生收入比不过技工、大学生就业率抵不过技校生、大学生毕业上技校等,都是市场规律在发生作用。可是我们的大学却无视市场规律的存在,依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尤其是课堂上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使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像周浩这样在大学学习痛不欲生的恐怕不止一人,敢说出来的恐怕比国宝熊猫都少,敢中途不上大学上技校可能也是后无来者。

  其实近年来,高考生被高校录取后弃学上技校的已不再是少数,与弃北大上技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但是都说明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适用于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并不适用于就业,把大学生都当作科研人才进行培养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必须尽快转型。

  李方向

  评判

  勿“棒杀”更勿“捧杀”

  在“名校情结”依然根深蒂固的当前,“弃北大读技校”显然有让不少人把下巴砸到键盘上的本事,这让削尖了脑袋往名校里钻的莘莘学子情何以堪?这让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名校的家长们作何感想?公众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成了“为捡芝麻而丢西瓜”的经典案例。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周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是为了测试公众心理承受能力,而完全是基于个人的兴趣,那么,舆论的反应是不是太激烈了?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选择,让他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途径,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这本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公众固然没有理由把弃北大读技校当成是“自甘堕落”甚至上升到浪费人才资源的高度来口诛笔伐,更没有必要无限拔高这一出人意料的选择所代表的价值;既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去抨击这样的选择,更不能为了向不尽如人意的高等教育吐槽而故意赋予其额外的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表现出的态度。

  所有的议论都必须基于一点:这仅仅是周浩的个人选择,承担不起什么诸如“对应试教育宣战”这样的重任,更不足以成为“读技校比读名校有用”的最有力证据。“棒杀”显然不足取,但“捧杀”显然更不应该,甚至更应值得警惕,毕竟,在“名校情结”依然严重的当前,一个特例不能证明什么,更不足以支撑我们得出一个乐观的结论。相反,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甚至是兴奋,只能证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拨乱反正”的期望太强烈了。

  温国鹏

  延伸

  具有示范效应

  据去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而西安的北大毕业生卖肉、扬州的留德博士开餐馆,如此人才的倒置和错位,近年来已是层出不穷。

  人才价值观错位的另一个后果,则是技术工人的奇缺,尤其是高级技工,在目前中国的技工队伍中只占5%,而在发达国家则是35%。高级技工后继乏人趋势更是日益凸现,在许多工厂里,有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无人生产。若干年后,我们将面临靠谁来生产、制造“中国制造”的尴尬,并非危言耸听。据分析,当现在不少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拉升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能人才将持续供不应求。

  显然,理性地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既是现实社会人才结构的需要,更是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需要,“蓝领”同样能够创造辉煌、超越平凡,比如倪志福、徐虎这样的老一代“著名蓝领”创造的非凡业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也因此,周浩的选择对许多高考生有着很好的借鉴乃至示范的作用。既然一个有序的社会,永远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而不同职业都是平等的,那么,就不必受陈旧面子观念的束缚,如乔布斯所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无论读大学还是读技校,最适合自己价值的发挥,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只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才可能成就伟业,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钱夙伟

  提醒

  并非职业教育的春天

  目前,很多人都将“弃北大读技校”,比作是职业教育的胜利,技能型高考的“春天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也希望通过“弃北大读技校”,扩大生源、增加知名度。正如校长所说:“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但显然个体的选择,并不是技能型高校的晴雨表。

  其实,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也是向制度妥协的结果。诚然,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是一种幸福。周浩也一再表示:“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周浩的次优选择。周浩的初始目标是航空航天大学。因为“那里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比较对我的胃口。”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转学北航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周浩的满足与欣慰,只是与制度妥协的结果。

  转专业条件有多苛刻、路有多难走?从周浩的经历中便可窥视一二。开始,周浩想转到工科院。但北大规定,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然而,由于课程的差异,工科院和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所以转院这条路是走不通。试想,在各方面都相对开放的北大,换专业都如此困难,在全国会有多少学生被挡在兴趣爱好之外?

  在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希望之间,怎么选择?相信多数莘莘学子,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服从父母的意志。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学不同于高中,在学习上有太多自选动作,若无兴趣如何持续?“弃北大读技校”,虽是一个极端,但其后定然有更多的学子,在不喜欢的专业中煎熬。因此,如何让学校间、专业间转学的路,不再难走,更值得考量。

  薛家明

  ■三言两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被教育者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激发,到底是北大还是技校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重要。

  ——王磊

  ●无非是一个自己的选择,不必上纲上线,大家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这样的转身。

  ——刘军

  ●这只是特例,很多工作都有门槛,不是大学毕业前程大受影响。还是等看看周浩未来的发展再下定论吧。

  ——张浩强

  ●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流动制度需要完善起来,如果能够完善起来,还会有周浩的问题出现吗?

  ——陈宇风

  ●选择读大学还是读技校,本来就因人而异,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刘志

  ●在中国,白领比蓝领挣得多,有前景,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张大良

  ●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千军万马争挤重点名校独木桥,于许多人,其实并非是理性的选择,而是出于面子。以学历论英雄,以白领为时尚,不论是否适合,都要争相挤进大学的校门。但愿周浩的选择,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龙久梅

  ●大学生就业形势年年严峻,何必都去挤独木桥?

  ——陈佳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