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致力传播满文化 载歌载舞总关情

2014年11月18日 1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长春11月18日电 题:致力传播满文化 载歌载舞总关情

  作者 陈博宜

  近段时间,28岁的赵溪竹几乎每天都要穿戴着满族服饰,在长春的舞蹈室与队成员排练满族舞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排练一场大型满族歌舞剧。”赵溪竹告诉记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满语被标为“极度濒危”。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两度建立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目前却面临着精通满文者不足百人的尴尬局面,一度辉煌的满族文化也正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在满族发祥地的中国东北,近年来纷纷开展拯救满语的行动,许多中小学也开始开设满语课程。而在赵溪竹看来,与生涩难学的满语相比,舞蹈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易于传播满族文化。

  赵溪竹满姓伊尔根觉罗,与爱新觉罗属同宗,她也是为数不多会满语的满族人士。如今,她在平时工作之余,依旧坚持学习满语,尝试复原满族舞蹈,只为坚守那些宝贵的文化遗存。

  “现在复原满族舞蹈真的很困难,很多舞蹈动作还不能连贯呈现。”赵溪竹说,她现在只能通过史料和满族老人的讲述编排部分舞蹈动作。

  与官方行动相呼应的,如今在民间类似赵溪竹这样致力传播满族文化的人士正逐渐增多。赵溪竹平日里就会经常组织满族朋友聚会,以便于大家交流。在不久前她组织的一场满族舞蹈表演上,记者看到了满语原创歌手阿克善,他在当晚演唱了两首满语歌曲。

  “我希望能通过歌曲,让更多人熟悉满语,熟悉满族文化。”阿克善说,哪怕让大家记住满族歌曲的曲调,那也是一种传播。

  今年28岁的刘达也经常从沈阳赶来长春参加满族文化的交流活动。这位在乌克兰留学7年的小伙子正在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着恢复满族乐器的工作。

  “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服饰、音乐和舞蹈都能表现民族文化。”这是刘达在留学期间感受最深的,也是他如今坚持恢复满族乐器的动力。

  由于很多满族乐器早已失传,刘达只能通过史籍中的寥寥数笔来恢复乐器的形状和发音方式,或者通过老人们的描述进行复原。

  在一些交流活动中,刘达经常会拿着一根长约50厘米的普通白色塑料管,演奏唯美的满族乐曲。

  “它叫绰仑,是一种失传已久的满族乐器。”刘达说,他从《四库全书》中发现了这种乐器,经过研究和多次尝试终于做成了这个试验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在恢复满族舞蹈及乐器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仍然信心十足。

  “我想成立一个满族舞蹈队,现在已经有十几名成员了。”赵溪竹说,有人支持就是传播满族文化的希望所在,排练一场大型满族歌舞剧的愿望终究会实现。(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