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作家潘耀明:在商业社会中推动文学事业发展

2014年12月01日 1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作者 郝爽)“在商业社会中做文学相关的事业似乎很难,但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有成绩。”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如是说。

  日前,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举行,潘耀明作为香港华文文学界的代表参会。

  “未尝尝试,不轻言败。”这是潘耀明做人做事坚持的座右铭。

  在学生时代,通过国际写作计划到纽约大学读书的潘耀明,格外珍惜艰苦条件下的学习机会。

  “我没有正规大学的学历,纽约大学的教授破格录取我,但我需要做一个学期的旁听生,学期结束后,平均成绩达到B及以上,才可以被正式录取。一个学期后,我的成绩是B+。”他告诉记者,“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人的潜力很大,没有尝试,不能轻易放弃。这对我的人生有很大启发。”

  上世纪70年代,潘耀明起步于文学创作,至今出版了20多本著作。他因记者工作之便,研究内地作家,陆续撰写访问记,向海外报道。在此基础上,于80年代初,结集出版50万字的文学评论集《中国当代作家风貌》,并被翻译成外文。

  1991年,金庸的聘书再次影响潘耀明的文学命运。

  “那时我在三联书店担任副总,并在明报写专栏,但和金庸并没有过多接触。那天突然接到电话,知道金庸找我。”潘耀明回忆道,“到了他的办公室,金庸让我坐下,便到写字台后去写《明报月刊》的聘书了。”

  “我从1991年一直做到现在。”金庸的信任及他对文学的坚持,令潘耀明十分感动。

  “我真的很敬佩金庸,他的文学成就和他所做的事情一定会被世人所铭记。他凝聚了一批人才,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很大。我认为他是成功报人、成功作家和成功企业家。”

  在商业大潮中,文化杂志处境窘迫。潘耀明第一天到《明报月刊》上班,就问金庸,“文化杂志不好销,很难赚钱,您为什么要办?”金庸告诉他,“文化的价值比商品的价值高。”

  潘耀明一直努力推动文学事业发展,即便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

  “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是对香港作为商品社会的环境而言。相反的,香港又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如果尽心尽力去做文学,一定会有所收获。就比如,出现了读者众多的作家金庸、学识渊博的饶宗颐教授。”潘耀明认为,香港的文化靠民间的推动,虽然民间力量很小,有时充满挫折感,但不能气馁,做文学要持之以恒。(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