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图书订货会落幕 多家网络平台试水纸质出版

2015年01月16日 15:3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在刚刚落幕的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多方关注:多家网络平台纷纷试水纸质出版,将受到公众欢迎的虚拟资源集结成册。

  例如,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出品的《来到地球第一天》,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也基于其高人气主题站“谣言粉碎机”推出同名系列新书;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则与中信出版社联合打造了财经类图书《知乎:金钱有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知识分享平台的作者,大都是各个领域拥有丰富从业经验和独到见解的网友,其中不乏处于科技前沿的专业人士。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大众分享,深受年轻网友的欢迎。与此同时,这几本图书的问世,也让很多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网络资源转化为纸质图书这一趋势之上。

  从之前的博客出书、文学网站出书,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网络社区出书,互联网资源与纸质出版的相互融合日趋紧密。互联网时代给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实现出书梦想的机会,而在网络上寻找出版选题、制造出版热点,也成为出版界的常规操作方式。

  新一代的互联网“基因”究竟为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股热潮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又会如何?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聚焦

  “泛科技”、“轻社科”

  图书异军突起

  “吃了一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取款机上倒着输入密码会自动报警吗?”

  这些都是在果壳网目前最火的主题站“谣言粉碎机”上发布的热帖。在这个主题站,聚集了一群热衷在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领域进行辟谣和普及基础知识的年轻人。那些从科学视角出发、旨在击破长期流传于都市人群的流言的文章,反响尤为热烈。

  《谣言粉碎机》系列新书的策划编辑覃田甜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一直以来,果壳网的文章都受到了国内多家出版社的密切关注。“首先,他们这个平台很有活力,作者在特定读者群里比较有号召力。此外,他们的团队以及后续的营销活动都很有趣,能持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覃田甜透露,早在2012年,该主题站就曾推出过同名图书,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和口碑。覃田甜表示:“时隔近3年,流言也会不断更新,这个主题站的精华也有重新梳理的必要。”

  这次果壳网推出的《谣言粉碎机》系列共有3本书构成,每一本的写作主题都不同。如《餐桌上的明白人》与食品有关,《谣一谣》聊的是奇闻怪谈,而《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重点讲的是健康百科,和果壳网同属“泛科技”范畴。

  “本质上讲,从网络内容到出版一本图书,原创性依旧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准则。”覃田甜说,有态度、有见识、有内容的原创性内容,无论是呈现在网络上或是纸质图书上,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一个载体形式的区别”。

  成立至今已近4年的问答社区知乎,又一次选择了自己的强项“金融”。去年初,知乎推出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甫一上架就颇受关注。而这次推出的《知乎:金钱有术》,在封面上打出了一条非常醒目的广告语:“987433赞同认证的金融选修课”。

  该书策划编辑李穆说:“知乎是一个生产内容的社区,我们主要看中里面的发问人与解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内容介于纯专业性和非专业性之间。”

  另一方面,以“知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为口号的“大象公会”,是2013由媒体人黄章晋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创立短短一年,就赢得了25万多人的订阅,并出版了新书《来到地球第一天》,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该书的策划编辑魏丹认为,“大象公会”的文章属于“轻社科”类,以人文、历史、社会类话题为主,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好读、有益,这是该公众号受到粉丝青睐的主要原因。

  回溯

  网络热点出书呈爆发性增长

  在资深出版人、时代华文书局营销策划总监赵秀彦的印象里,从网络走红再成为出版热点的典范包括《鬼吹灯》、《盗墓笔记》和《明朝那些事儿》。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热点的不断变化,图书编辑的重点关注平台也从早年的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转移至微博、微信和网络社区。

  一位出版业界资深人士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博客时代受众群体及其阅读习惯是相对稳定的,而在今天,碎片化和社交化的内容成为网络主流,受众的品味也千差万别,不容易把握。

  广西师大出版社大众馆主编杨晓燕举了一个例子:微博时代,中科院一位作者的一篇稿子在网上爆红之后,半小时内就接到5家出版社的约稿邀请。到了今天,网络红人出书的速度和销量更是令人咋舌。作家张嘉佳的“睡前故事”系列在2013年红遍微博,据说出版机构负责人只看了第一篇文章,便拍板和张嘉佳签约出版。随后,“睡前故事”系列结集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不仅达到了6个月销售超200万册的骄人成绩,其中的一则故事《摆渡人》还将拍成电影。

  到了2014年,类似书籍无论品种还是销量,继续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其中微博红人大冰的《乖,摸摸头》上市三周就发货20万册,出版社又趁热打铁开发了《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等同一系列产品,销售数据都颇为可观。

  去年7月,女星周迅在杭州订婚。一位署名为鲁瑾的作者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暖男》的文章,一个晚上的阅读量竟然超过了1000万次。磨铁图书公司产品经理张薇薇发现,原来鲁瑾是浙江广电集团“六大名嘴”之一,听众粉丝跨过了两代人,当即决定将其专栏作品整理出版。

  互联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图书内容,还促进了图书宣传推广方式的全面升级。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之后,马云的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随即成为网络流行语。天时地利诸多因素的合力之下,网络红人郭斯特的同名绘本系列大获成功。

  早在2012年底,豆瓣红人“飞机的坏品位”就通过国内最早成立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成功筹资出版畅销书《香蕉哲学》。近日出版的APP人气作者姬霄首部短篇故事集《你有没有见过他》出版后,又得到了不少网络大V的推荐与转发,扩大了知名度。

  “网络就是他们天然的宣传优势。”磨铁图书公司的编辑黄娟总结说。

  思考

  谁在引领国人的阅读新时尚?

  呈现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的大多是免费资源,将网络内容转化为出版资源后,读者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购买图书呢?

  对此,《来到地球第一天》的策划编辑魏丹认为,公众号上的文章在写作和发布时通常比较随意,没有一条明晰的创作思路。但在出书时,编辑手段的融入实际上起到了再创作的作用。“比方说,经过重新选排和分类,就会使整本书的内容体系更为清楚。”

  《谣言粉碎机》系列的策划编辑覃田甜则指出:“图书是把网络内容进行了精炼和提升的成果,我们并不会将那些热点文章照单全收,而是会选取其中能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部分出版,这样的内容才经得起咀嚼。”

  除了直接将互联网内容结集成册之外,出版机构也有其他的打造方式,例如根据书的主题,要求作者进行衍生性创作。

  例如,网络红人郭斯特在微博上分享了很多长篇故事,均被广泛转发,但在《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本书中,又补充增加了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用出版方的话来说,就是一本书变成了包含勇气、失落、感动、友情等成长关键词的“七彩篇章”。

  “一般来说,我们出的书,在网上曾经曝光的内容,比例上不会超过1/3。”磨铁图书的编辑黄娟称,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出版社在寻找网络红人时也有一个底线,“作者一定要有修养底蕴,如果他在网络上呈现的东西已经接近个人的极限,那么出版时再提升的空间就很小了。”

  根据黄娟的判断,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每天都有新鲜的文字出现,编辑会越来越多地把发现作者和资源的重心放在网络上。

  毋庸置疑,互联网“基因”正在不断地改写图书市场的“DNA”,但也有一些名牌出版社对于当下流行的阅读热点和写作方式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遵循传统的出版操作流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少年读物编辑室的文珍就表示,该社极少在微博上找选题,而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选题和作者,也仅限于青少年读物编辑室。时代华文书局营销策划总监赵秀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们的定位是以社科书为主。当然社科书也会分为很多小类别,比如励志类散文,或者是偏生活类的书,但我们对待来自网络的选题一向比较慎重。”

  对于网络红人出书的现象,文化界褒贬不一。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就曾经针对微博红人出书发表观点,他强调微博不是一个严肃写作的平台。“微博给了大众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但这些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对于需要从外部接受整体性文化知识及资讯的人来说,信息只是其中最浅的一个层次。”

  而在博集天卷董事长黄隽青看来,将碎片化的内容快速呈现在纸面上,这与社会转型期较为浮躁的环境下人们的阅读需求相契合。“一本书拿在手里,随便你从哪一个故事开始读都可以,每一个故事只要5分钟就能看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阅读时尚,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时尚’能红火多久,还有待观察。” 记者 刘长欣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