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派电影”崛起,重细节不如重精神

2015年02月05日 13:3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南派电影”崛起,重细节不如重精神

  2月4日下午,广东一众电影行业专家学者齐聚在广州珠江电影集团,探讨广东电影重新崛起的路径和平台建设问题。这一话题并不算新,近年来省内专家不断就此进行研究。在目前整个华语电影不断变化,开始逐步融合,甚至连香港电影人都大批北上的背景下,如何发扬“南派电影”的特色,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南派电影”要想崛起,首先要做到的是传承与发扬。传承的是精神,是广东电影的固有传统。过去几十年来,广东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现实主义传统。从当年蔡楚生导演的《南海潮》到王为一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从张良导演的《雅马哈鱼档》到胡炳榴导演的《乡音》,这种现实主义风格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其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广东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广东人的务实与创新的精神。但在最近十几年里,关于现实主义题材方面,广东影视的思维似乎被局限住了。很多人一想到现实题材,要么就是现代都市爱情,要么就是广东打工群体,要么就是山乡农村题材。这些当然是现实题材的一部分,但广东的社会现实,又岂止这些内容?

  近日,在张欣都市小说影视项目策划会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孟中就指出,南国都市的特色必须成为广东影视作品的新亮点,在商业大潮下女性人物、女性情感的演绎应该具有当今的时代特点,为了配合张欣的小说,广东电影素材选取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张欣都市电影选材上,首先应该在影像上与广东电影文化聚合在一起,使得故事、人物、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在人物的选择上应该定位为新都市人物,今天广东突出的应该是高新技术、航空技术、商业精英,而不应该仅仅放在打工者群体身上。”

  2010年,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社交网络》,不仅票房大获成功,在奥斯卡评选中也颇出风头。该片讲述的就是FACEBOOK创始人的传记故事。而在中国,其实这样的励志故事并不少,而在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像深圳就已经聚集了诸如腾讯、迅雷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类似于《社交网络》的题材并不罕见。但这类题材,却很少出现在广东影视探讨的视野当中。

  除此之外,要想发扬“南派电影”的风格,更要注意不要将拍摄内容仅仅局限在“岭南”范围。电影本身最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内涵。从前几年广东出品的电影来看,传递岭南具象文化内容者多,电影镜头中屡屡出现榕树、珠江、骑楼、粤味美食,但对于广东人精神的阐述,却并没有那么清晰。此前郑华导演的《等郎妹》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除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递了客家人的精神。

  从目前中国电影的大环境看,整个产业的趋势都呈现一种融合发展的态势。一部电影,演员和主创来自于内地香港台湾,拍摄地点几乎可以拓展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投资方和后期制作更是开始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派电影”首先是有中国气派,其次才是岭南风格、广东特色。而广东人的精神当中,同样重“包容”,因此,若能将这种“包容”的精神用具象的电影来展现,便足以形成“南派电影”最突出的特色了。

  南方日报记者 郑照魁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