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68岁老农擅长捏面羊 最大面羊有3公斤重

2015年02月06日 13:55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

  [写在前面的话]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面羊走,除夕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过羊年怎么能离开羊美食?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东大门的古州平定,至今仍保留着最具年味的“蒸面羊,送吉祥”风俗。迈进腊月的门槛,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开始制作面羊,村里到处都飘着浓浓的面香。笔者慕名来到冶西村以捏面羊闻名的霍承武师傅家,探访平定面羊的制作过程,当然了,一定会抢先品尝这风味独特的羊年美食。

  平定冶西村霍承武师傅是个精神矍铄、笑容祥和的农民。他擅长做面羊,逢年过节时,附近的人家,大都在霍师傅家订做面羊——

  早就听说平定冶西村霍承武师傅擅长做面羊,一直无缘相见,此次经村人指点,我顺利地找到了一排排民房中的霍师傅家,新式的农家小院,门口影壁上大红的福字,干净整洁的房屋院落,显示着主人的精干与利落。霍师傅是个精神矍铄、笑容祥和的农村老头儿,在我的印象中,做面羊、剪纸、纳鞋垫都是妇女们的事儿,还从没听说男人们从事这个行当,内心不由得微微有些诧异,一个农村老头儿是怎么做出这些以精巧见长的活计呢?

  心灵手巧捏面羊

  来到霍承武师傅做面羊的房间,只见一块大案板已经摆好,桌角上摆着剪子、梳子、针锥、瓶盖等小工具,旁边的瓷盆里是发好的面团。霍师傅正准备做面羊,我饶有兴趣地坐在旁边仔细观看。

  霍师傅首先揪了一大块面开始揉搓,敏捷的双手翻飞在洁白的面团上,欢腾得像正在扑打嬉闹的小羊。他边侍弄面团,边告诉我,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发酵后碱用量和面的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柔和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面羊才能润泽饱满,不开不裂。不一会,在霍师傅的手中,一大团面被揉得水滑精光,只见他将揉好的面团分块、搓条、剪裁、捏制,转眼工夫,一个造型拙朴、形态可爱的“面羊”就制作完成了。

  正在忙碌间,要求订做这批面羊的大婶拉着两个外孙女推门进来。一个孩子说:“我想要喜羊羊和美羊羊。”霍师傅翻了翻孩子拿的图画书,不大一会,手下就捏出了憨态可掬的喜羊羊和模样俊秀的美羊羊,喜羊羊用的是黑豆眼,美羊羊用的是红豆眼,就连小羊的卷毛、配饰也惟妙惟肖,与卡通形象别无二致。

  我原以为霍师傅这个年龄只会捏传统造型,却不想新式造型也难不倒他。霍师傅说,羊的造型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过去的面羊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样式,而现在的卡通形象就很新颖,但羊身做法就复杂多了,花纹、配件需要借助各种工具,纯粹是手工捏岀来的。工序虽然比较复杂,但做岀来的东西有层次感、有变化、很好看。“用时髦的话这叫创作,创作就得琢磨。特别是羊的各种动作,各种姿态都要刻意留心。”霍师傅笑着说。

  热气腾腾蒸面羊

  不大的工夫,霍师傅的手下变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面羊,接下来的工序就是上旺火蒸了。霍师傅至今使用农村的炭火和大铁锅。他边往锅里放面羊边给我讲解:“火候很重要,锅不一样,蒸岀来的效果也不一样。铁锅厚,火就大点;铝锅薄,火得小点。掌握不好,要不就开了花,要不就黄了,要不就要起小气泡。这都得琢磨。”

  趁着蒸面羊的间隙,忙碌了一上午的霍师傅也坐下来边休息边和我聊了起来。他今年68岁,说起从事了50多年的面塑,也是感慨颇多。土生土长在冶西村的他,打小就十分喜欢民间艺术,10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面塑和剪纸。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成年后他坚守着这些手艺,边学边创新,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面塑和剪纸艺术。“平定会面塑和剪纸的人很多,凭这手艺挣钱养家可以说我是咱平定第一家!”说到此,霍师傅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特别是家庭发生变故、妻子离开他后,生活的艰辛没有难倒要强的霍师傅。既当爹又当妈的他,为了儿子健康成长,不仅要种地操持家务,而且还学会了打毛衣、纳鞋垫,在面塑手艺上更是精益求精。后来,霍师傅的名气在周边越来越大,连几十公里外的大阳泉、小阳泉、五渡等地的人也到冶西村找他订做面羊。霍师傅感叹说,这就是辛苦活,最累的时候,日夜连轴转,捏面羊到夜里一两点才睡觉,早晨四五点就得起床蒸面羊。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凭借自己的手艺,把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学业有成的儿子已参加了工作。

  差不多20多分钟的样子,霍师傅说面羊蒸好了,在他揭开锅盖的一霎间,大小不一、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特色鲜明的面羊便出笼了。最大的一只面羊,个头大,样子憨,总有3公斤重。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面羊,既不拘于原形的态势,又夸张得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美感油然而生。

  蒸熟后稍冷却,随即开始着色,霍师傅说面羊太热色剂容易挥发,太凉则容易流色。色剂以食用色素为主,经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颜色调好后,用鸡毛或小楷笔蘸蛋清或香油为面羊点眉画眼。经过这道工序,面羊变得艳丽夺目,这会再看,这面羊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欢天喜地送面羊

  经过小半天的忙活,邻居大婶给外孙们订做的面羊终于做好了,看着蒸好的面羊,两个小女孩子爱不释手,1岁多的小佳羽,看着看着就把面羊送入了口中,一股纯粹的面香瞬间在空气中荡漾开来。大婶告诉我,当地有姥姥舅舅家给外甥送面羊的习俗,从孩子出生,一直送到12岁,孩子吃了面羊,会一年平安。这中间还有个生动的传说,相传当地一农家老来得子,名曰二小,从小过于娇惯,长到16岁,顽劣异常,母亲只好让他帮舅舅牧羊。二小看到羊羔吃奶总是跪着,疑惑不解。舅舅说小羊跪乳是它懂得对母亲孝敬。二小渐悟事理,对舅舅说:“我要回家了,今后一定听妈妈话,长大成才,做个孝亲报恩的人。”此后每年舅舅都要送二小一只羊,提醒他好好长进,街坊邻舍互为效仿,慢慢改为蒸送面羊,并渐成此间习俗。方圆村里的人家,大都在霍师傅家订做面羊。所以,逢年过节时,霍师傅就显得分外忙碌。

  霍师傅多年制作面塑、面羊,差不多快成半个民俗专家了。讲起平定面羊的缘起、来历头头是道。他介绍说,山西民间制作面羊,源自远古秋祭。七月粮谷新熟,人们要举行祭天告祖仪式。祭礼一般用色纯体全的牛羊,叫“牺牲”。古代祭祀为国家大事,后渐渐演化为民俗。山西民间崇尚古风,融谷、畜一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至今,平定乡间还保存着这些原始的习俗,如,过年过节祭祀祖先、亲人过世和做周年,都要用“三牲”摆贡,七月十五上坟时,儿女也要为逝去的亲人摆上面羊,有趣的是,儿子儿媳送的面羊身上没有缰绳,而女儿女婿送的面羊身上却要拴上缰绳,这是因为女儿嫁出去是外家人,送的羊如果不拴好,就会跑回去。过去面羊是祭祀用品,现在已经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吉祥之物。

  听着这意味深长的传说,看着刚出笼的一只只造型拙朴的面羊,我深深地感到,山西面羊永远是一道地道纯粹的美食,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