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文艺评奖不能让运作替代创作

2015年02月12日 13:52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参与互动()

  楚天都市报讯 肖杨

  2014年年底,中央巡视组向文化部等四家单位反馈巡视意见,巡视组指出,文艺评奖过多过滥,评奖中还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问题。(本报昨日A30版)

  纵观近年来一些文艺评奖,几乎每次评奖结果一公布,都会遭到舆论不同程度的质疑调侃。比如围绕“鲁迅文学奖”的纷扰,从“梨花体”到评委获奖,再到有人被指跑奖,这些年“鲁奖”可谓是风波不断。

  应该说,这不仅是“鲁奖”的尴尬,近年来一些文艺评奖活动公信力每况愈下,对此,总有组织方解释,艺术创作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专业评审与大众口味有差别云云。或许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文艺评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潜规则,也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运作代替创作,跑奖的传闻时常泛起;屈服于长官意志,评奖沦为文化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编织人情关系网,轮流坐庄,评奖华而不实,公正性大打折扣……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文艺评奖的出发点,是鼓励创作,理应严肃公正、具有独立品格。可现实中,评选过多过滥,一些“见仁见智”的作品折桂也就算了,可一些味同嚼蜡、底蕴单薄的作品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艺术为大众服务,作家、艺术家是靠实实在在的作品说话的,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仔细看看,这些年“运作”出来的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不仅污染大众眼睛,败坏人们胃口,也让一些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左右逢源得逞。如此,玷污的不仅是艺术纯洁,伤害的不仅是文艺创作环境,还有社会的道义良心。

  文以载道,不能容忍“暗箱操作”等潜规则大行其道,文艺评奖不能让运作替代创作,跑奖代替评选。一方面,社会需要淡化评奖意识,既然热爱文艺,不妨沉下心创作,不能在名缰利锁里乱了方寸;另一方面,评奖也需要建立严格的评审机制,正本清源,不妨更透明一些,引入更多监督,不给附庸风雅、投机取巧者机会,维护评奖的公正权威,真正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