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红包习俗在网络上重生

2015年02月25日 10:58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

  这个春节,抢红包成了老少咸宜的快乐游戏。据统计,除夕20点到大年初一零点48分,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峰值为每分钟8.1亿次,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 。现在,红包文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推陈出新,当然源于商业目的,而在客观效果上,又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社交需求。红包文化本身就是图个气氛,现在,这份古老习俗再生于网络,核心体验不在于红包现金的多寡,正是每个人参与其中营造出的过年气氛,体验了抢红包和发红包的快乐,放大了心底那份“众乐乐”的情怀,回归了这份古老习俗的本义。

  事实上,许多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实际已经发生了形式甚至本质上的改变。比如拜年,经历了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形态的变迁。再比如,贴门神、年画,在城市里基本已经被人淡忘直至消失了。还有比如发红包,如今又推陈出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传统文化虽经变迁,而它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都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都是为了有助于家人、亲人之间的感情传递。

  所以说,有人担心新技术会改变我们的古老习俗,比如全家人都在埋头抢红包,而不与家人聊天,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就像人们乐于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抢红包。真正需要传承下去的,不在风俗的外貌和样式,而在于它深层次的核心理念——家和万事兴。小家如是,大家如是,国家也如是。□张 健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