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博士生返乡笔记走红:激辩不如改变

2015年02月26日 10:48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在笔记中,作者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真的么?

  人情不必总是喧嚣@侯坤

  每逢佳节,总有人感慨年味少了,亲情淡了,这些感怀虽有对人情喧嚣的眷恋,但若不能正视当代社会关系转型、人情与人际表达方式转变的现实,便有过分顾影自怜之嫌了。既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际关系衍生出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类型,我们就应当去理解、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是一味追思怀念旧的习惯习俗。在新型的社会关系里,人的情感不一定总要在热闹喧嚣中维系并增长。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特性,我们不能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审视人情冷暖。顾念亲情,珍重友情,珍惜爱情,这都是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与风气,然而过分固守旧的人际关系模式,对新的人际交流形式态度悲观,乃至抗拒打压,便显得没丝毫必要了。须知,现代社会人情不必总是热闹。

  只是青春有些迷茫 @三南布衣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譬如“萝卜招聘”层出不穷,“拼爹魅影”花样百出,这样的现实,对于一些“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学子而言,是不公的。这便是说,无论其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突出,碰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撞了一鼻子灰。这样的尴尬现实,的确会给现实带来一些不好的引导。但很显然,类似的事情尽管不少,但终究只是少数。更何况,现实的改变,也在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客观来说,对一名博士生而言,返回自己的故乡,难免有些感叹,有积极正面的,也会有消极负面的,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逻辑。博士生返乡笔记透露出的“知识的无力感”,其实只是转型期的阵痛,对于这样的阵痛,有些人能很快接受,有些人适应却需要一些时间。他发出的所谓的“知识的无力感”的感叹,其实只是青春的迷茫而已。

  知识如何改变命运@乾羽

  知识有用的前提是规则尊重知识,人们习惯用知识的多少评价人。

  规则失范时,人们可以从“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得到安慰。尽管这种安慰的心理抚慰功能强过对实际际遇的改变;但是,人们总算可以找到度过逆境的信心。可问题是,有时所学的知识并没有让自己成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或是知识陈旧,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或是不懂应用,学的再多也只是让其沉默在内心。虽然,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不能功利化,知识在于化人作为一个掩饰的理由,但市场不会给缄默的知识打分,只有那些能够将知识传播出去,勇于进行实践的人,才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这不是一种功利思维,而是一种求实态度。知识应该是一种能在社会中应用的能力。

  @李方向 之所以受到社交媒体疯传并有那么大的阅读量,就是因为作者王磊如实描写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薛家明 返乡博士“知识的无力感”,是现有知识结构不能改变现状的恐慌表达。因此,与其吐槽“知识的无力感”,不如全面的认识自己,补强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

  @刘建国 这只是农村转型问题的缩影,不需要过度指摘和褒扬。对于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这篇笔记中应该反思农村转型中的阵痛,如何去应对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村的转型真正不再遭遇掣肘和障碍。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农村的今天在哪里,而是农村的明天在哪里。

  @李忠华 博士返乡日记,之所以爆红网络。其看点,其实,既不在于博士抛出了多少较有争议的话题,也不在于博士的“头衔”光环,所引起的热议和关注。而在于他能够,静下心来,耐心细致地观察发展变化的中国,“我手写我心”“发别人只未发”的记录下来,并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刘绍义 王磊光笔记中“知识的无力感”,让很多网友想到了“知识无用”,一个网名“古鱼”的文科博士对王磊光的观点给予了驳斥,“古鱼”认为“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古鱼”的观点没有错,只是他混淆了“无力”和“无用”的概念,把主观的“知识无力”和客观的“知识无用”混为一谈了。

  @毛开云 如果博士返乡笔记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现实的中国、关注现实的农村,这何尝不是一个博士为建设美好新农村作出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微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发光发热?时代需要真实的人尤其是关注真实的人——王磊光式的人物多多益善,博士返乡笔记多多益善!

  @戴先任 现在流行读书无用论——一则,一些个案遮蔽了大多数现象;二则,一些“读书人”过高估计自身价值;三则,社会日益多元化,想实现自身梦想,确实不止只有读书一途;四则,也是农村学子向上流动通道壅塞所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读书多的人比读书少的人收入肯定要高。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应对,而不能惊慌失措,不能过于留恋过往,而应坚定执著勇往直前,但也应该在行进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