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返乡笔记”为何会走红?

2015年02月26日 15:31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

  毫无疑问,返乡笔记之所以爆红,很大程度来自城市与乡村二元对比下的浓浓乡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那些真正“混得好”的,有条件将父母等亲人接到城市一起生活的人,对“沦陷的乡村”的感慨就少一些。

  “返乡笔记”背后正是年轻人们心中的不平,那就是自己的亲人们跟随着破败的乡村消亡,而难以坐享城市里现代的生活。现实中,每个人都知道农村亟需建设,亟需人们的关注。但舆论真正将视角转到农村的时间很短,不过是短短的春节七天,平日里,农村从来就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然,说农村沦陷,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古今很难对比,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也难以并论。“外出挣钱,回家盖房”的理念,也让农村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平时人们对农村不仅缺乏关注,而那些报道的深度恐怕都不及一篇“返乡笔记”来得真切。

  没有关注,自然难以改善。影视剧中,我们见了太多的农村人进城的剧情,却少有关注农村人本身的作品。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多停留在那几十年前的农村旧事,像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出梁庄记》等关注农村的作品少得可怜。从这个角度来说,物以稀为贵的“返乡笔记”自然引人关注了。

  挽救“沦陷的乡村”是一个宏大命题,一篇小文难以说清。但毋庸赘言的是,挽救乡村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而不该只剩下一年一度的春节乡愁,或简单的“返乡笔记”。刘义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