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海69岁乡村非遗普查员发掘100多条非遗线索(图)

2015年03月05日 10:54 来源:现代金报  参与互动()

葛民曹

  2007年5月,宁波成立浙江省第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队伍,他机缘巧合成了其中一员。七八年间,他搜寻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其中约90项民间技艺、地方习俗等普查内容被认可,并得到关注和保护。

  他,就是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村民葛民曹,一位69岁的老人。虽然非遗普查“成果”颇丰,但葛民曹心里还是有着不少遗憾,“不少传统的手艺活,年轻人都不愿学了,我心里急啊!”

  □通讯员 袁信禄 孙评 记者 樊莹 文/摄

  非遗普查 他曾发掘100多条非遗线索

  湖头村地处宁海县西南,岔路镇和前童镇的中间平原。葛民曹原是湖头村的村支书,对这里很了解,卸任后一直热衷于收集和研究乡村文化。2007年5月,他成了首批非遗普查员,开始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走街串巷,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书立说”。

  大多数去过湖头村的人,都对“麦饼”这一小吃印象深刻。这个分咸、甜两种的半圆形面点,甜的以糖和芝麻为馅,咸的内放虾皮、葱花、肉丁、香干,或掺以蛋为馅,在嘴边轻轻一咬,香酥的感觉让人难忘。

  葛民曹告诉记者,麦饼的制作就是一项传统技艺。“过去,小麦是整个岔路镇主要的粮食,岔路人每天中餐都要以麦饼为食。不管是上山砍柴还是外出做工,干粮也是麦饼。”遗憾的是,麦饼由谁发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都很难考证了。

  为了调查清楚,葛民曹问了村子里许多年长的人,认真记录下正宗麦饼的制作手法、行规习俗和传承状况。类似的,还有豆腐、面皮、米筒等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收集。据悉,葛民曹曾收集到村、镇周边1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最终约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书籍出版。

  记录变迁 爱写日记的他是“活字典”

  “葛”为湖头村的大姓。相传湖头村葛氏供奉的始祖是葛洪,他是东晋的道教领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至今葛洪后裔已繁衍50代,而在岔路散布着葛氏后裔27000多名,这里成为全国葛氏后裔最大的聚居地。

  这么多人普通人根本记不清,但葛民曹“记得清”,他是村子里的“活字典”。1972年至今,葛民曹写了100多本日记。看似内容杂乱,但都是他根据村子地名普查摘录、婚丧嫁娶、宗族庆典记录等内容一一记录。谁家办红白喜事请什么人,还要跑到葛民曹家查宗谱才清楚。

  “现在村里的文化工作都由老葛负责,他做事认真细心,我们很放心。”湖头村村主任葛更槐说,去年湖头村文化礼堂建成,里面的村史、村训到葛氏古训、寿星榜等内容都由老葛一手整理。

  干了这么多的非遗保护工作,葛民曹的愿望很简单,“湖头村有1700多年历史,我们应该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好传承,真正留住村子的根。”

  非遗普查怎么做的? 他身上常带本子和录音笔

  ■延伸阅读

  尽管只上过初中一年级,但葛民曹做起非遗普查来很有一套。逐条分析排列,采用先易后难、先普遍后个别的筛选方法,这是他多年经验的总结。

  与其他普查不同,非遗普查多靠口耳相传一些记忆,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葛民曹身上除了带本子、笔外,还有录音笔,方言故事会先录下来回去反复听;到田地里了解传统的农用具,得带上尺子测量。

  多年下来,葛民曹养成了随时做记录的习惯。村子有什么没被挖掘的民风,或是老手艺的传承人,都要花大力气去寻找。尽管这两年了解老底子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但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收集和保护非遗的队伍中。

  村里有人自愿当起葛民曹的副手,也经常有村民抱一堆旧书、旧谱守在他家门口。得知老葛缺少族谱资料,村里还有一位高龄老人,大热天坐车赶到天一阁,抄来葛洪的典藏资料。在大家的帮助下,葛民曹把手工技艺、舞蹈、曲艺、杂技、习俗等分门别类列提纲,整理出了湖头村的民俗文化。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