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反腐相声的努力与无力

2015年03月06日 09: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夏德辰

  所谓的“反腐相声”成为今年春晚最令人失望的节目:不痛不痒,不狠不乐——上不敢批“大老虎”,不足解气;下“拍苍蝇”不乐,不足生活。作为一种应该接地气的曲艺形式,相声并没有因为“反腐”而在春晚里获得艺术新生,它与迟小秋等三位程派京剧演员的演唱一样,依然只是一个符号。

  今年除夕之前,央视春晚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所谓的“反腐相声”:它是表扬中央的“反腐”工作,还是直接抨击现在的腐败现象?是攻击“大老虎”,还是拍拍“小苍蝇”?它能否让中国老百姓解解恨、出出气?

  然而,在除夕之后,所谓的“反腐相声”便成为最令人失望的节目:不痛不痒,不狠不乐——上不敢批“大老虎”,不足解气;下“拍苍蝇”不乐,不足生活。作为一种应该接地气的曲艺形式,相声并没有因为“反腐”而在春晚里获得艺术新生,它与迟小秋等三位程派京剧演员的演唱一样,依然只是一个符号。当然,它比京剧要好过一些:京剧在春晚里沦为了“鬼魅”般的传统文化符号,而相声由于“反腐”的存在,于是升格了一级:政治符号。

  例如周炜、武宾的《圈子》,与其说“反腐”,不如说是借春晚向已故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高英培、范振钰的献礼之作。在上世纪70年代末,高英培、范振钰便已经说了那段著名的《不正之风》,抨击的就是靠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圈子”这样的说法,更能让大家明白的一个词叫“关系户”。

  《不正之风》塑造了一个外号叫“万能胶”的人,靠着走后门托关系损害国家利益给别人办事,最终自己得利,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我拿肉头,换料头,拿料头换馃头。”而这段相声最“狠”的地方就在于后面:两个关系户一个要用婚车,一个要用灵车,“万能胶”居然能把这两种车合二为一,接亲的和送尸的同上一辆车,最后真相大白,一场闹剧就此结束。而所以会产生这个闹剧,就是缘于之前“万能胶”要帮主任解决其上山下乡的小姨子回城问题。

  如果我们对比《圈子》和《不正之风》这两部具有如此亲近血缘关系的相声作品,就会发现《不正之风》的那种强烈的批判色彩在《圈子》里已然退化了。《圈子》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光明伟大正确的领导,主人公也有了所谓的“觉醒”意识,把现实中的负面“升华”到了春晚里所必需的“正面”——问题是:你信吗?

  而另一部作品,苗阜、王声的《这不是我的》,更像是一部急就章。它虽然“大胆”地批判了一个领导的腐败:收受贿赂包情妇,但是作品里所表现的一切都是观众意料之中的,不仅没有夸张,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腐败还要“抽抽儿”了——没有对领导干部的腐败生活进行更为深入地展示,迅速就过渡到了接受捧哏的“革命再教育”。

  与《这不是我的》更有血缘关系的是当年牛群、李立山合说的《巧立名目》,即众所周知的“领导,冒号”。这段相声同样是讽刺领导,内容虽然只是表现“大吃大喝”,拉拢手下人,但是它的叙事和《这不是我的》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即“巧立名目”,给领导的错误行为找辙。

  可是,所以人们能够记住“领导,冒号”,根本上是它所讽刺的那些行为细致入微,放大了我们平常所见的不良行为。实际上,这段相声并非为春晚所定制的,在上春晚之前便已经多次演出。而到了“春晚”版本,已然是压缩过的“净本”了,即便这样,那句“领导,冒号”还是被无数人所咀嚼着,回味着。

  在《不正之风》、《巧立名目》流行的时代,人们只是知道相声,没有听说过“反腐相声”这个词,人们更不知道相声具有“反腐”的功能;如果我们再把时代往前推一推,在马三立说《开会迷》、《买猴》、《统一病》的年代,人们也没有“反腐相声”的说法,更不会想到所谓的“反腐”功能,人们只会觉得相声实在损,实在刻薄,但却又深入人心,催人思考。

  那个时代的听众也好,演员也好,编写者也好,都知道人们喜爱的相声是按照艺术创作原则进行的,都是深入真正的生活得来的——没有人会说相声的功能是“讽刺”,但人们清楚,真正的笑是从深刻的讽刺中得来的。

  反观现在,当相声被冠以“反腐”这个流行词的时候,当“反腐”揪出来一堆“大老虎”、“小苍蝇”而需要我们去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反省时,所谓的“反腐相声”却“回楦儿”了,想讽刺讽不到位,想批判却处处噤若寒蝉。

  究其原因,这种被炒出来的“反腐相声”,它的关键词是“反腐”而不是“腐败”,其目的不在于揭露和批判腐败,根本上还是在宣传“反腐”。它不得不迎合“春晚”这个主旋律符号化的仪式,其目的仅仅是教育和宣传,虽然它试图在批判与宣传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中国的相声在经过数十年的回炉改造后,已经不再具有底层人民向权贵斗争、批判和讽刺的精神了。这些年流行的相声或者效果好的相声,都是老百姓之间的小打小闹,小人物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只有小人物的聪明,没有大视角的勇气和智慧,即便相声冠以“反腐”也白搭,这是社会流弊,一时半会无法消除。

  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相声艺术创作只是一个符号。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