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抵达昨日之河》研讨会在京召开 谈“融入”与“精神重建”

2015年03月12日 2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高凯)《抵达昨日之河》是作家李伯勇继《轮回》《恍惚远行》《旷野黄花》等长篇小说之后又一部书写知青生活的作品。3月12日,在中国作协主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该作品以批判和反思介入历史,深刻探讨了“融入”这一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

  《抵达昨日之河》是李伯勇的又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小说书写的背景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以批判和反思介入历史,呈现了一个知青向往融入乡村但最终失败的故事,同时也探索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面貌和农民的命运。

  文艺评论家阎晶明表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又一部知青文学,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认为知青文学已经无可写,但李伯勇的《抵达昨日之河》以一个与以往知青文学不同的身份介入,角度独到,脱离了常见的知青文学的格局,深刻地讲述了“融入”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哲学命题。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抵达昨日之河》是作者数十年扎根赣南乡土,着眼赣南乡土的百年变迁和文化兴衰奉献的又一部长篇力作,提出了中国乡村精神重建的现实问题。

  对此,评论家何平说,“在知识人越来越向中心城市集中,县城及其以下广大区域的废乡已经不单纯是乡村景观或者物质匮乏,而是有思想的知识人被不断从乡村抽离、掏空。李伯勇脚踏实地,正视乡村存之久矣的精神病灶,在时代的风声水响中聆听乡村有形无形的呼吸,让乡村的思想天籁般回想,这种有思想、接得上地气、扎得住根的创作值得尊敬。”(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