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3岁老字号理发店日接客20人:皂角洗头火钳烫发

2015年03月17日 13:3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如今的青年理发店,辉煌已成追忆。

杜师傅为老顾客理发。

上世纪70年代的烫发火钳。

  1962年开张,200平米超大铺面,领导剪彩,最忙时24位理发师傅同时在岗,火钳、面刀、推剪、梳子、篦子等理发工具堆积如山……,在巴中城区最为繁华的中城街,有一间“老字号”理发店,它就像一位老人,默默地守望巴城53年,见证了巴中半个多世纪变迁。

  如今,这间“老字号”理发店已经没了当年的风采,不仅铺面面积缩小至40余平米,就连当时最气派流行的旋转座椅、手动推剪、三叶电扇也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然而,这间理发店依旧是许多老巴中人的不二选择,修面、剃头、掏耳朵,每天,这间理发店都会接待近20名老顾客。

  始于1962年 青年理发店老了

  3月14日上午,记者在巴中市中城街,找到了这间“老字号”理发店——青年理发店。店内陈设老旧,理发师傅全是清一色的老把式,而顾客,则多已上了年纪。它与那些装修奢华、店员既年轻又时尚的理发店相比,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就连招牌,也仅是一块张泛白的广告布。

  步入店内,2名老把式正熟练地为顾客打理头发,顾客坐在磨损严重,咯吱作响的发椅上,感受着传统手艺活带来的惬意。而另一边掉了漆的木质长椅上,还坐着几位刚刚买完菜的大爷、大婶;灶炉上熬煮的皂角汤、老把式中的手动推剪、旧式电吹风、角落里竖着摆放的烫发火钳……种种陈设,无不散发着历史气息。

  现年58岁的任云成,是这家“老字号”的理发师,同时也是这里的负责人,他告记者,“这间理发店从1962年开张至今,已有53年历史,现在,它还是属于集体承包经营(隶属巴州区商业贸易总公司)”。看着屋内的陈设,记者仿佛搭上了“时光机”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

  据任师傅回忆,以前,理发店的面积要比现大很多,有200多平方米。而每逢年过节,是这里最为忙碌,鼎盛时,店里24个伙计同时上岗。而那时,整个巴中城也只有5家理发店,这家青年理发店就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家。

  “1983年前,这家理发店隶属于当时的巴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1983年后,理发店和饮食服务公司分家,就归当时的商业贸易公司管;1993年,公司转变经营理念,把当时的青年理发店划出去了一部分;2005年,又划出去一部分……如今,这里仅剩下40多平米了。”任师傅称,现在的理发店在装修上不但越来越潮流,而且理发工具也更加现代化了,电动推剪、药水烫发、电离……一应俱全,而许多顾客,也开始渐渐流失。任师傅忧心,这间“老字号”,还能撑多久?

  53年的传承 任师傅想把它守住

  1962年开业至今,已过半个多世纪,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青年理发店却坚守着传统——用皂角汤为顾客洗头。舀一盅皂角汤浇在头上,轻柔半分钟,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如今,店里灶路上的那锅皂角汤,却成了“青年”的金字招牌,而前来理发、修面的顾客也表示,就喜欢这原生态的感觉。

  “其实,巴州区商业贸易总公司之前共有三家这样的理发店,分别位于是东城街工商银行对面的工农理发店,严公庙街的丽华理发店和我们这家青年理发店。”任师傅称,现在,就只剩这一家还在健在。“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半上班,除了过年时放假10天外,几乎全年不休。周末的时候,顾客还多,大多是回头客和上了年纪的老顾客。”当记者问及店里师傅工资收入时,任师傅却笑言:“相比那些时尚的理发店,我们这里属于大众消费,所以理发师傅们的收入不算高。”任师傅回忆,自己从15岁入行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在八十年代末带的最后一批徒弟;从那以后,就再没有学徒来这儿学手艺了。

  说着,任师傅从抽屉里翻出了几样理发的老把式,修面土刀、手动推剪、烫发火钳……。任师傅称,“停电的时候,自己偶尔还会用这些老把式给顾客打理一下头发,但这些东西现在基本上没人学,也不再用,只怕再过几年,这些东西都要进博物馆了。”说完这些,任师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间老字号青年理发店共有3名理发师傅,但当天上班的就只有2名。“我在这个店呆了42年,现在也过了退休年龄,另外2名理发师傅也都退休两三年了。”任师傅称,他们在这里也不是为了赚钱。这间理发店承载了我们大半辈子的回忆,就是想把这个地方守着。

  特色老店

  已成老人们的最爱

  当天上午,记者在这间理发店见到许多排队理发的老年人。据了解,他们都是这儿的老顾客,一般都在这儿理发超过30年。其中一位年过六旬的奶奶笑道,“自己还是姑娘时就在这儿理发,这儿师傅手艺好,理的发型适合我们老年人,现在自己也带孙儿来理发。”

  “我们这里的主要手艺是理发、洗面、掏耳朵和剃胎毛。”任师傅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年轻理发师用惯了电动推剪和刀片,少有敢为小孩剃胎毛的,而我们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为许多小孩子剃胎毛。此外,任师傅还透露,为顾客理发也有规律可循,不同的脸型需理不同的发型,遇到新面孔,还得征求一下顾客自己的意见。

  据了解,该店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特色,屋顶上挂着的三叶电扇是开业那天挂上去的,用了半个多世纪还没坏;店里的电吹风用了四十多年,师傅自己维修了不下10次;烫发火钳是请铁匠打的,已经好很少排上用场了……“因为理发店是集体的,所以想更换设备也都是枉然。”任师傅透露,之前也有人提议将这家店铺翻新装饰得更加时尚,但因没人愿意掏腰包,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撒,所以这个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像这种适合我们老年人的理发店已经很少了。”店内,另一名老大爷感叹道,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不习惯到那些前卫的理发店理发,还是喜欢这种老店理发的感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谢颖白川东摄影报道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