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4岁教授24年剪出上千册剪报 被称“肉字典”(图)

2015年03月17日 13:3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书香之家沈元瀚 曾洁 摄

  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常去书店,常看“闲书”,人在聚集“书卷气”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四川首届“书香之家”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荐者纷至沓来,其中不乏高校老师。本期阅读故事,为大家分享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沈元瀚的读书益处、四川大学教授张廷元的剪报乐趣。

  四岁咿呀诵读《史记》沈教授人称“肉字典”

  沈元瀚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今年74岁,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财富”,就是大约八千册藏书。走进他的书房,9个书柜占据了两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空间,整整齐齐摆放了两层书,用他自己的话叫“如入宝山”。因为阅读面广,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他开设的两门选修课学生好评如潮,“运气好才能选到课,来晚了只能站着旁听”。

  沈元瀚的读书爱好,源于家庭的读书氛围。他的父亲是留美学生,母亲毕业于华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父母在家经常手握书本,交流阅读心得。沈元瀚四岁时,父亲拿出《史记》、《唐诗三百首》作为教材。当时他虽然识字不多,也能跟着父亲咿呀诵读,至今还能背诵《史记·项羽本纪》的大量段落。当大多数同龄人都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沈元瀚站在父母的书柜前随手翻看中外名著。同学读书遇到生字,他不仅识字,还能释义,人称“肉字典”。

  曾有一段时间,不少大学的图书馆的图书遭到破坏,爱书的沈元瀚心疼不已。一天夜晚,他约了三个小伙伴,趁着月色摸进图书馆,用麻袋“抢救”出几百本世界名著,其中包括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人的经典著作。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沈元瀚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偷偷阅读经典,还向同学复述《基督山伯爵》等书的情节。恢复高考之后,他的三个伙伴陆续考上大学,因为阅读改变了命运。

  沈元瀚爱读书,并非囫囵吞枣,每读一本书都要含英咀华,细嚼慢咽,力求理解准确。因为治学严谨,他从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国青年报》的“特约评报员”,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阅读报纸。

  “我愿把自己读书的益处与大家分享,鼓励更多人沉下心来读书,思考。”沈元瀚说,这是自己唯一的参评目的。

  24年剪出上千册剪报 张教授有座“信息库”

  张廷元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研究知识产权。90年代初,他刚参加工作就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那时没有互联网,报纸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渠道之一。张廷元宁愿少买一件衣服,也要多订一份报纸,因为“衣服只能装扮面子,而信息储备武装的是大脑”。说起参评初衷,张廷元希望自己的阅读经历,鼓励更多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工作之后再学习的能力。

  买报,读报,剪报,已经成为张廷元坚持24年的习惯,使用的胶棒“多到可以用麻袋装”。出差几天回家,来不及换衣休整,他拿起报纸匆匆走进书房,阅读之后,精选重要内容,按照饮食、产业、三农、知识产权等七大分类剪贴。“剪报就像记日记一样,不能落下一天。”他将剪报分类装订,竟有上千册之多。在张廷元的眼中,这些剪报不仅是个“信息库”,里面还有城市的发展、媒体的变迁,甚至还有记者个体的成长。

  “我的学生毕业后想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我拿出上百册三农类剪报,他研读一个月,这才确定创业方向。我为企业做战略规划,就需要深度分析政策、产业、企业以及消费需求,产业类剪报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经过分类整理,张廷元的剪报成了信息库,让他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曾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