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廉吏梁中靖曾彻查冤案 令七名受贿贪官革职

2015年04月01日 14:15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

  夏门村百尺楼剪影。

  清道光年间,榆次一起“赵二姑案”让监察御史梁中靖拍案而起。梁中靖深入民间查真相,“一锤子砸翻七颗印”。近日,其后裔积极筹建“廉政教育馆”,以弘扬梁中靖做人做官之道——

  “核心提示”

  “山西省廉政文化地图”汇聚了从唐至清我省的13名廉吏,灵石县夏门村梁中靖以“反腐典范 倡廉楷模”名列其中。

  在这幅大红色背景的地图中,梁中靖后人看到先辈梁中靖的剪纸图像那么逼真相似,刚毅消瘦的脸庞显露着一股凛然正气,心情十分激动。在追忆先辈心系乡民所做的善事后,梁氏后人决心继承先祖为国为民的优良品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心系民众、廉洁为民的优良遗风要代代相传!

  出灵石县城沿汾河南行10公里,迎面看见在汾河岸边的悬崖峭壁间有一座巍峨耸立的百尺高楼,这就到了梁中靖的家乡夏门村。

  夏门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村庄。相传在远古时期,夏禹带领民工在此处的三弯口处17年开山凿石,终于打通巉岩石壁,把滔滔湖水引向黄河,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佳话。由于夏禹治水所凿的石壁似门状,为纪念夏禹,人们便把湖水边这个村庄称作夏门村。

  见到历尽沧桑的百尺高楼,不禁会让后人想起先祖梁中靖——

  百尺楼前

  百尺楼建于康熙年间,是我国唯一幸存和保护完好的一座古代百尺高楼建筑。是继梁氏四世孙梁维屏在乱石山坡的龙头岗上修建梁氏古堡之后,梁氏七世孙梁枢巧用地形,因形就势建筑的一座精品佳作。楼高40米,宽15米,楼座石矶,背倚峻岭。面向东方,基临汾河。

  3月21日,阳光明媚,百尺楼河畔汾水滚滚,山坡上一簇簇黄灿灿的迎春花悄然绽放。梁氏后人十三世孙60岁的梁廷立,村委主任、梁氏十六世孙梁家斌,村委干部、梁氏十六世孙梁毅,梁氏古堡文化传媒公司梁清亮和众多村民来到百尺楼前,点点滴滴地追忆梁中靖在村居住8年为民解忧所做的桩桩善事——

  梁中靖,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农历五月廿四,是梁氏家族第十世孙。梁中靖兄弟三人:中廉、中靖、中孚。少时因父母双亡,由大哥中廉承担养家抚弟的责任。

  梁中靖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成为清代灵石县第五位文进士,夏门梁氏家族第一位进士。

  梁中靖考中进士后,以候选知县在家居住8年。其间继承家族先志,在自己居住的“棲吾身”院里开办义学,招集族中子弟、村内儿童读书作文。在其训导下,梁氏子弟竞相成才,附生、贡生层出不穷。其胞弟中孚、族弟中与、侄象晋及族人永魁、园棣等先后中举。

  清乾隆年间,夏门村仅官用饲草每年就要上缴数千斤,村民苦不堪负。为此,梁中靖之父梁绘星,每年代贫民完赋纳税,直至他去世时才中断。梁中靖认为代缴税赋,只能解一岁一时或一家一户燃眉之急,于是他改变了方式,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存入商号,每年取其利息缴纳税赋,从而长久地解除了村民纳税的担忧。

  嘉庆六年,汾水暴涨,冲毁夏门村道路和浇田渠道,苦于工程浩大、资财不足,村人屡屡兴修难以完工。延至嘉庆十年、十一年连年大旱,斗米千钱,村民苦不堪言。梁中靖目睹惨状,决计用“以工代赈、以赈济荒”之法修渠筑道,经三年寒暑,渠成道就,既让村民度过了灾荒,又使渠道恢复了往日功能。

  省地图院地图文化创意部主任李志强说,梁中靖心怀国是,为国为民。他上奏朝廷,请求赦免被株连的无辜人员,虽遭到道光皇帝的训斥,但仍矢志不渝。在道光十二年,梁中靖68岁时又为此事上奏。梁中靖这一奏章,就是当今的一人犯罪一人承担,不株连他人的法律规定。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有这样跨时代的超前意识,在古代官吏中唯有梁中靖。

  关于梁中靖的一首民谣

  在灵石县,一首关于梁中靖的民谣流传了200多年。在梁中靖故居夏门村,大人小孩对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人人熟记如流。

  道光三年,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宦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 “赵二姑案”。

  阴历六月初一,榆次农民赵添和下地耕种。中午时分,妻去送饭,留女儿二姑一人守门。

  赵二姑,13岁,性格刚毅,品貌端庄,被邻家恶子阎思虎趁机闯入施暴奸污,赵家父女状告到县衙。

  阎家得知赵家告状,即与邻居卜尊周商议。卜尊周正在榆次县衙当差,经他说合给钱,贿赂了知县吕锡龄。县令受贿,反诬和奸。二姑悲愤难忍,从袖中抽出剪刀猛刺咽喉,以死抗争。帮助申辩的叔父赵添中急忙上前抢救。当他拔出剪刀时,二姑当场气绝身亡,县令诬陷赵添中当堂杀人,并唆使堂上县吏提供伪证。

  赵二姑的母亲上诉到府衙。府台袒护县令,逼她是诬告。其母悲愤交加,一头撞向公堂,顿时血流满地,幸亏其父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无奈之下,赵添和到京城投诉至御史梁中靖台下。梁中靖仔细询问了案情始末,以为原判决与事实不符,应予澄清,便奏知皇帝。

  道光帝当即传旨,令山西巡抚邱树棠提审此案。邱树棠接旨后没有亲审,他委托山西按察使卢元伟、太原知府沈琮、忻州知州庆纯、平定州知州贾亮采、太原县知县章颂椿及榆次县知县吕锡龄会审,结果仍维持原判。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查清了赵二姑的冤情及山西各级官吏串通包庇、收受贿赂的情况,即刻上朝向道光帝汇报。

  在梁中靖的亲自参与下,此案真相大白。道光四年五月初二,道光帝降旨,命将阎思虎、榆次县衙门丁苏大尤、刑书董必达、皂役曹宗洛、散役要维、郝明、武思德、郝添源、仵作李文及卜尊周和山西地方有关官员押解来京交刑部严议。道光四年六月十三,道光帝再下谕旨明示此案处理结果。最后,奸污赵二姑的恶棍阎思虎依律问斩,卜尊周、董必达一干奸吏差役全部治罪严惩,山西省巡抚、道台、太原府、榆次、忻州、平定各级七名受贿贪官统统革职查办!

  赵二姑案,是梁中靖冲破层层阻力、力主为民伸冤的一桩惊天大案,震惊朝野。写进了正史《清史稿》,写进了《山西大典》《榆次县志》《灵石县志》。从此,“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个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七颗印”这首颂扬梁中靖一生正气的民谣200多年一直唱,唱到现在。

  “棲吾身”门前遗风代代传

  “棲吾身”院在夏门古堡背后,称堡外堡。这里是梁中靖儿时父母双亡后大哥中廉抚育他成长和苦读的地方。虽然故居早已无人居住,砖墙剥蚀脱落,枯草遍地,但过大年张贴在大门上红艳艳的对联告诉世人,这里有后代传承。

  廉洁为民是梁氏先辈遗传给梁氏家族的家风。夏门梁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不论做什么事,不贪不占,清清白白,留有美名!

  梁氏十四世孙梁芹芳,据民国二十三年《灵石县志》记载为“考取区长、清代附生”“夏门村村长”。在职期间管辖夏门、梁家圪塔等10个村,主要是“催办地粮等项”并“管理地方公事,纠察奸匿”。民国十二年,响应县长骆斐的邀请,他与士绅蔡启源、李润、李希泌等捐银1000两,于民国十七年监工修理破损的梁家圪塔村永济桥,数月竣工,受到行人称赞,并勒石纪功。由于在职操劳为民,深得民心爱戴,所管辖10村为其赠送“劳朴可钦”牌匾一块。

  梁氏十五世孙梁子言,15岁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国为怀,站在学生游行队伍的前头,成为一个充满爱国之情的热血青年。1938年2月,日寇侵占灵石。学校转移到本县河西庆余村,他任抗日民族革命学校校长、县牺盟会宣传部长。任职期间,他介绍爱国学生胡正(著名作家)、牛文(著名画家)、肖虹等学生去汾西县勍香镇报考决死纵队的吕梁剧社,为抗日战线输送了人才。

  1952年10月,他被选为灵石县副县长。担任县级领导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1954年,他突然发现嗓音变哑,3月份经山西医学院大夫确诊为肺结核,建议“避免过劳,注意营养”。1958年4月,灵石县修建灵(石)回(龙)公路,这个被建议为“避免过劳”之人当了筑路总指挥。为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他在施工沿途施工地安营扎寨,整整半年没回一次家。1962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县里为县级领导印发了《特需供应卡》,凭此卡可以购买肉、蛋、糖等副食品。医生建议“注意营养”的梁子言不搞特殊化,没有用过此卡一次……

  正是他这种与民同甘苦的品德获得了全县人民的爱戴。1990年编纂《灵石县志》,梁子言生平事迹被立传记载。2014年,灵石文史丛书《老城记忆》一书,又为梁子言专门写传。

  目前,灵石县夏门梁氏古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筹资在梁中靖故居建立“廉政教育馆”。该公司在对故居进行修复的同时,将组织有关人员撰写文史资料,制作板块图片,出版连环画册和汇编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有关梁中靖的文章结集出版,让梁中靖“反腐典范 倡廉楷模”这个山西清官,清风如歌,精神永存!

  “相关链接”

  梁中靖微档案

  梁中靖(1765-1833),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县人。一身正气,为国为民,为官清廉。少时父母双亡,由长兄梁中廉抚养。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1798)34岁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37岁辛酉恩科进士,二甲八十五名。成为清代灵石县第五位文进士。夏门梁氏家族第一位进士。

  嘉庆二十二年(1817),梁中靖被任命为浙江道、山东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年(1822),梁中靖又被任命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监察御史。在23年的仕宦生涯中,先后在吏部、都察院、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等中央部门担任要职,升任吏部员外郎、直到任太仆寺卿加一级。因官事清正受到皇上重用。亲自查审的榆次赵二姑案,曾震惊朝野,名传天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