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尊重经典应是“西游”影视剧的底色

2015年04月18日 11:1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尊重经典应是“西游”影视剧的底色  

  昨日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的一篇题为《谁的“西游”不容改编?》的文章认为,“名著成书之日起,本就是供后世从字里行间解读玩味,时读时新的。影视改编,更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这样武断片面的论调,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这文章是针对近期西游重拍的新闻:几年前传出六小龄童有意亲自执导电影版《西游记》的消息时,就曾激起“西游迷”们的热切期待。几天前,大家听到了一个更惊喜的消息——由六小龄童领衔主演的《敢问路在何方》已正式启动,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等将再度携手重塑经典,好莱坞电影公司派拉蒙将为这部3D魔幻巨制提供技术和国际发行支持。

  拍摄一部原汁原味的《西游记》电影,不仅是六小龄童等艺术家们的梦想,也是很多观众呼吁已久的愿望。在过去三十年间,西游题材的影视剧已经有很多,但观众口碑最好的经典之作,无疑是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据统计,该剧至今已被重播3000多次,观看人数达60亿人次,并创下了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6版《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关键在于老一辈艺术家们对文化经典的尊重和敬畏。相比之下,如今有些创作者为追求高票房和高收视率,不惜编造出“孙悟空与白骨精相恋”的荒唐情节,观众如何买账?六小龄童强调电影版西游记不会改变西游文化的精髓,在客观上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从舆论反响来看,公众对六小龄童强调西游影视剧不能戏说和恶搞的观点,普遍持认可态度。但如前所述的李晓亮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却因作者个人的误读而让文章表达的意思,离题万里,显得荒谬可笑。

  比如,文章将六小龄童的观点解读为“《西游记》不容改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误解。六小龄童曾明确表示希望西游题材百花齐放,他所批判的是恶搞、胡乱改编经典的乱象。个体读者的私下解读,自然是仁智自见,但是涉及到对如西游这样的名著改编,还是要慎重。有些明显违反主流价值观,原著价值核心的基本“禁忌”还是要规避。这是改编的底线要义。

  影视剧改编并不一定要照搬原著,但绝不是“百无禁忌”,而是要尊重基本的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尤其不能仅拿经典当噱头而加进过多庸俗的东西。

  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经典的尊重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与六小龄童等艺术家交流时表示,《西游记》的故事可以拍很多部电影,要通过这种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去。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六小龄童的《敢问路在何方》之外,未来还会有更多西游题材的影视剧问世,但无论这些作品怎么改编,尊重经典都应该是它们共同的底色。□刘景亮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