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站闲置多年有望对外出租 詹天佑亲自设计
百年老站房有望对外出租
詹天佑亲自设计 已闲置多年 官方尚未正式表态
北京北站老站房始建于1906年,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上的站点之一,其车站的功能延续百余年,一直到2009年北京北站新站正式启用,老站房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于许多老北京来说,这里曾是他们通向外部世界的起点,如今,作为工业遗产的老北站将如何被重新利用仍让他们挂念。
近期,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北站老站房正在招商,拟被规划为文化产业园。
探访
老站房已闲置多年
本周,北青报记者在社交网站上看到有人发布消息称,北京北站老站房正在招商,欢迎有意者参观洽谈。
随后,北青报记者以一家艺术公司工作人员的名义前往北京北站老站房。沿着二环边北京北站东侧的马路北行,再穿过居民区,终于来到了北京北站老站房的院门口。老站房这栋超过百年历史的二层小楼就坐落在现在北京北站站台和铁轨的东侧,红顶灰墙,拱形门上架着“西直门车站”几个大字。站房东侧,一辆看起来很古旧的黄皮短火车驶来停下,虽然周围是繁华的西直门,这座院落却显得格外幽静。
在向工作人员表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带领北青报记者进入老站房内部参观。据工作人员介绍,老站房有2000余平米,在四五年前进行了装修,但一直闲置。老站房作为文物,产权归铁路局所有,目前由一家铁路相关的传媒公司经营,最近公司刚开会决定对其进行规划。
北青报记者在站房内部看到,这里已经看不出车站的样子,木梁、门窗被整修一新,偶尔可以看到几块老旧的梁木和一扇老旧的小窗,一进门左右两边是不同的隔间,隔间内有类似书架的格子设计。二层的楼顶装有舞台用的灯具。
“因为这里是文物,所有设计都没有破坏结构,以后如果使用,也不能够破坏结构,还要注意防火,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关于老站房历史的介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全部整租,估计年租要在500万左右。
这位工作人员说,老站房的具体规划目前还没有确定,正在与一些有意者接洽,其中包括一家电影制片厂、摄影工作者等,所以可能会设计成影视基地、图片产业基地,近期应该会推出老站房的宣传介绍册,但具体的方案还要等接洽结束后再正式发布,“可能会变成文化产业方面的园区,以后院子也会整修让环境更好,有草地和水池。”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具体的事宜还应咨询他们领导,“您从哪儿看到消息的,最好让那位引荐”。北青报记者与北京铁路局方面取得联系,但铁路局方面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北青报记者后来又以记者身份致电这名工作人员。他同样表示,记者若想了解老站房规划方面的事情,通过透露该消息的人引荐才可进一步了解。
历史
百年老站房揭开尘封的历史
老站台门口,“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旧址”的牌子下面有二维码。二维码的介绍显示,西直门车站是中国著名铁路设计师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上的一个站点,建成于1906年,车站主体建筑、月台、连接两个月台的过街天桥都由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南起丰台柳村,北至张家口,后来通至绥远,因当时的北京叫“北平”,故更名为“平绥铁路”。
“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是1927年至1949年期间该站使用的全称。1988年,这里更名为北京北站。也有铁路迷表示,最初的西直门站是一个平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才改建成现在的二层楼,但这段历史已经很难考证。
二维码介绍显示,车站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面是对称布局。建筑中部一、二层为候车大厅,两侧辅助办公用房。外廊式建筑,设置双层内廷,灰砖墙体,砖木混合结构,采用了三角桁木屋架,利用天窗采光,是现存京张铁路站场设施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处。北青报记者在老站台内部看到的光景虽然已经完全不是车站,但基本的布局、结构和介绍中基本一致。
有铁路迷在博客中写道,在2006年以前,车站道岔都是原始的手动道岔,老站房、雨棚、天桥以及机务段的水塔、车库等老设施都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新站建成,北站的老站房、雨棚和天桥作为文物保留,其他的老物件及老线路就逐渐消逝了。
在铁路迷发布在博客的老照片中,曾经在西直门站台上可以望到真正的“西直门”——西直门箭楼,车身短小的拉货火车正从西直门前驶过。在100多年的历史中,老站房的青砖曾被刷成蓝色、黄色,在2011年被重新刷回最初的青灰色,它身边的风景也变了又变。如今,西直门箭楼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景象是在桥上飞驰的城铁13号线和M形状的凯德Mall大厦,而老北站也在2009年新北站建成后逐渐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之后,老北站曾一度被荒废,有人在院中晾衣服、堆杂物,直到后来被重新整修,在今天或被规划使用。
回忆
那时从西直门坐上火车 就能通往外面的世界
王恒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北京”,也是一位铁路迷。他至今仍然记得,在80年代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早晨6点在老北站集合,集体乘车去八达岭春游,“这应该是每个北京人都有的记忆吧,那时候很少有远郊公交车,去八达岭都是坐火车,下午1点才能到。”
一路上,到了青龙桥车站,同学们还会下车来,专门参观“人字形”铁路,瞻仰詹天佑的墓地和铜像,“那时候,第一次觉得课本里的历史和我自己离得这么近。”在那个年代,别说出国旅游,出北京游玩都是很稀罕的事情,所以对那时的王恒来说,乘火车去趟八达岭,就好像到了外面的世界,“老北站就是那通往外面世界的起点”。而那时,从延庆康庄进城,也要坐火车来北京,先到老北站,这也是远郊区县的人进入北京城的起点。
一直到2000年前后,王恒还从老北站出发到通辽,当时的北站没有现在这样严格的安检,早晨5点列车出发,直接跨过铁轨就能上车,上车再买票。“铁路迷们为什么喜欢火车,为什么怀旧,很大原因也是怀念当时那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啊,现在有了高铁,什么都是飞速的,坐上车慢悠悠,再看看青龙桥、人字铁路,这种福气,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了。”王恒说。
声音
工业遗产究竟该如何保护?
听说老站房可能有新的规划,王恒也很关心,“工业时代的遗产究竟该如何保护,是很值得探讨的。”王恒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很多,但有些可能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比如老舍故居的三合院,完整保留了老舍生前内部的风貌,但是免费参观都没太有人去,再如工业遗产——北京首钢,那里也有原来拉货的小火车,但是很少有人去坐。王恒认为,天津有些故居,人们仍在里面上班,工业遗产是不是也可以进行开发,发挥作用。
但也有人担心,像北京北站老站房目前的装修和规划,基本已经改变了原来车站的样貌,会不会有破坏文物的嫌疑。对此,有关文物专家表示,在文物局批复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的楼体结构,进行室内的装修和再利用,不违反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故宫有的宫殿变成了展览馆,中南海内也有过改变。”
民间铁路学者张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已经不是听说京张铁路沿线的遗产进行规划,“此前听说过要构建京张铁路百年文化园,或者把康庄老车库做成798式的,但后来不知怎样了。”张先生认为,老北站离市区这么近,仍能够作为工业遗产被保护下来非常难得,“如果只是围起来,不发挥使用价值就非常遗憾。”张先生希望,老北站也能够和青龙桥站一样,继续延伸原有的功能,“在公布的许多铁路遗产中,青龙桥站之所以独特,也是因为它仍然在使用。”
文/本报记者 赵婧姝 实习记者 杨威 孙惠贤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线索提供/杨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