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都图书馆规定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能看古籍

2015年04月21日 11:1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

  □金陵晚报记者 郑璐璐 王婕妤

  近日,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项似乎带有“歧视”的规定立刻引起了读者的不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究竟为何有此规定?在南京的图书馆阅览文献古籍是否也有相关条件限制呢?昨天记者向多家图书馆了解后发现,这种“歧视”在南京没有,但是想要借阅古籍确实有诸多限制。而更意外的是,在诸多类别的古籍中,并非越久远的越难看到,反而民国时期的文献读者大多难见真容。

  南京的图书馆对学历没要求

  在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门口立着这么一块告示牌,“历史文献阅览室接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读者凭D级或E级读者卡进入本阅览室”。这样的规定,让读者不满,觉得读者都有读书的权利,如此规定有“歧视嫌疑”。

  在南京借阅古籍也有“歧视”吗?昨天记者第一时间向南京本地几家图书馆了解,南京的读者似乎幸福很多。“只要持有图书馆的阅览证,都可以进入历史文献阅览室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金陵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读者的学历图书馆并没有任何要求,历史文献阅览室所藏书籍包括普通古籍、善本古籍、民国图书、影印古籍、古籍全文数据库等,所有图书只可以阅览并不外借。南京图书馆也是类似的情况,历史文献部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影印古籍都在开架上,读者可以随时取阅,而一些普本和善本的古籍均为闭架图书,放在专门的书库中。”读者有阅读需求的话,需要填写书籍名称、书籍号等内容,填好后交给工作人员,由阅览室工作人员将书拿出供读者阅读。

  “我们对所有有工作需要、学习需要的读者,都开放历史文献阅览室,但是如果读者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而来,随意翻阅,当然不太好。”对于首都图书馆的规定,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毕竟古籍非常珍贵,稍微毁坏都是不行的,这样的做法也是想更好地保护古籍。”

  南京天气变化影响古籍借阅

  虽然对于进入历史文献阅览室借阅的读者本身并没有条件限制,但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想要看古籍其实还是有一定要求和难度的。在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借阅古籍,要求放在规定的木头架子上,而且对读者手中拿的笔也有严格要求。“不能用一切带有墨水的笔,进入这个阅览室,就只能带着铅笔。很多读者有需要会在自己的本子上有所记录,哪怕是记在自己的本子上,也只能用铅笔。”南图工作人员介绍,“因为万一有一丁点墨汁蹭在了古籍上,都是对古籍不可挽回的毁坏。”

  此外,金图工作人员介绍,在桌面上还不能放水杯,防止水的洒漏。而就是遵守了这些规定,也并非进入阅览室就能阅览到古籍,“因为古籍的保存需要恒温恒湿,在南京的梅雨天或者极干燥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对古籍的出库有所限制,因为会出现温差和湿度差,会让读者推迟借阅的时间。如果古籍在破损待修的状态下,也会建议读者等修补好了再来。”在借阅完毕之后,工作人员甚至会逐页翻看借出的古籍,以检查古籍状况,“我们出库、入库,交到读者手中以及收回都会有严格的交接工作。”

  不过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其实想要阅读古籍资料并非只有一个办法,“古籍文献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一般的古籍都会有扫描件或者影印版,只要不是对原件版本的研究,一般通过借阅普本、善本的替代品影印版就可以了。”

  最难借阅的其实是民国文献

  关于古籍借阅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文献。但个别文献因为破损需要保护等原因,读者难见其真容。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难见真容的古籍,可并非都是时间越久远的越难见,反而距离现在时间颇近的民国文献,成为最难见的古籍。

  “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印刷质量的问题。”金图工作人员解释,“明代的一些古籍,现在都可以翻阅无障碍,但是不少民国文献却不能拿出来,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使用的新式的印刷技术。当年因为刚刚接触了国外的一些新式印刷机,生产的纸与我们之前的手工纸完全不一样。”

  因为当时的“技术不过关”,“国外的这个新技术让纸中残留很多化学原料,所以甚至比明代的古籍更不容易保存。这种纸也就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技术的改进,化学原料没有了之后,又恢复了保存条件。但那段时间的文献,破损程度比明代古籍还要严重。好在大部分文献都有影印版本,弥补了一些遗憾。”这位工作人员解释。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