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节庆是一种精神召唤

2015年05月05日 08:04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

  节庆是一种精神召唤

  ·文化符码· 在一个真诚关心劳工命运的人眼里,劳动节远不止五一假期那么简单

  5月1日的五朔节,其实是欧洲的一个传统节庆,庆祝的是告别春天的辛苦播种,开始迎接夏天。更进一步的意义,则是对“群魔宴”的庆祝。相传从4月30日的夜晚开始,无数魔鬼在德国的布罗肯山峰上聚会,欢笑无忌痛饮达旦。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描述过这场“瓦尔普吉斯之夜”的场景,整场庆典暗示着丰收、富裕,也暗示了欲望和诱惑。

  这一传统节庆在19世纪的劳工运动中,被改造成了今天的“劳动者之节”。关于节庆的现代性意义转换,法国历史学家奥祖夫在《革命节日》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人们)都对刚刚完成的决裂心存隐隐的恐慌,都有一种对空虚的恐慌。他们觉得,没有了旧仪式,人们的生存丧失了意义。”

  从上述视角来看,人们恐惧空虚,而节庆的存在为人们的空虚提供了意义。从春节的爆竹到端午节的粽子,再到各个国家的国庆庆典,始终依靠感官的充盈让人们体会到文化本身的延续性。

  而从某种比较激进的观点来看,节庆的当下意义已经被全面的消费主义所取代。在这样的思考模式中,节庆本身被视为无意义的、结构性的存在,国庆节、春节、劳动节等各类节日被化约成市场庆典。

  这类分析方式一度很有号召力。普遍的狂欢性消费,无疑是在各类节庆中被首先观察到的一个显著事实。然而,单纯将节庆视为消费事件,也并非普遍恰当的解释方案。比如,在一个真诚关心劳工命运的人眼里,劳动节也远不止五一假期那么简单。

  节庆和仪式相关,但指向更为深邃的命运深处,指向人们的情感与精神。每一个节庆都象征着某种无意识的集体召唤,将一种或源于灵魂深处,或源于久远往昔的事物重新召唤到我们的身边。对于个人而言,节庆代表了盼望的可能。有盼望,才有拯救。假期仿佛掩盖了节庆的真相,但是假如没有节庆的存在,那场真相或许早已湮没无闻。

  并非所有节庆都充满善意。在各类节庆的召唤中,有时召唤的是高贵的精神,而有时则会召唤出灾难的渊薮。

  1933年,德国政府宣布将11月9日定为法定国庆日。那一天少不了盛大的庆典,据记载,当地的建筑物上被黑布和旗帜所布满,纪念为国而死的军人,国家首脑肃穆庄严地举办游行和演说。人们用音乐和诗歌来赞颂这一节日。而在这些节庆的仪式中,最终召唤出了怎样的精神?众所周知,发明这一节日的是纳粹党,11月9日正是党魁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的纪念日。当然,接下来将发生的一切,应该不用多说了。

  类似的状况其实不仅仅存在于纳粹德国,在各民族、各文化中,多少都存留着一些不那么美好的节庆记忆,这敦促节庆中的人们重新来面对和思索节庆本身。对于节庆的审视,实际上就是对个人内心的深刻审视。因为,对于一个缺乏信仰、盼望和热爱的人来说,是不需要任何节庆的。

  张斌璐1982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张斌璐/文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