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立三俄裔夫人百岁辞世 被称为中国俄语文学鼻祖

2015年05月14日 10:39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罗斯在中国年纪最大的同胞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俄塔社13日报道称,她在中国的名字是李莎,是已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的夫人,中国籍俄罗斯人,同时被称为是“中苏和中俄关系的活历史”,见证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而在中国,李莎被很多人记得的一个称号是“中国俄语文学鼻祖”。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史铁强1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可以说,没有李莎,就没有中国俄语教学的今天。”

  据俄塔社等媒体的报道,李莎1914年出生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1936年嫁给李立三,1946年跟随丈夫前往中国,从事翻译和教学工作。在中国度过中苏关系最困难的时期。在中国“文革”期间丈夫去世后,她曾被关押在北京的监狱中长达8年时间,后来又被下放到农村多年。她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俄罗斯语言学专家。由于所做出的贡献,她被俄罗斯俄语语言文学国际协会授予“普希金”荣誉勋章。同时她还积极参加中国的社会生活,担任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她撰写的回忆录《我的中国缘分》被出版社用俄中两国文字出版发行。她曾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直到去世前最后几天,她仍在中国从事教学和科学工作。

  《环球时报》记者13日就李莎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情况,采访了她生前就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张建华、史铁强,他们都是李莎的学生,也是她的同事,通过他们的讲述,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逐渐清晰起来。

  李莎的丈夫李立三是一位工运先驱。1921年,李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中央的实际权力,1930年犯“立三路线”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等职,但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67年逝世。

  李莎因为特殊的跨国情缘也备受磨难。中苏关系恶化的年代,很多苏联专家以及一些同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女公民纷纷离开中国,而李莎却毅然留在这里。为此,她放弃了苏联国籍。1979年,李立三的冤案被平反,李莎从秦城监狱获释,重新回到教学岗位。

  作为李莎重新回到教学岗位的第一批学生,北外俄语学院前院长张建华说,李莎老师为中国的俄语教学事业培养了无数师资力量,凡是中国高校的俄语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过李莎的培训。另一名北外俄语学院前院长史铁强说:“李莎培养了上千名中国外交官,仅大使就有几十名。”据张建华、史铁强介绍,李莎在中国俄语教学事业上带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俄语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的审定人。可以说,没有李莎,就没有中国俄语教学的今天。

  重新回到教学岗位后的李莎已是65岁的老人。她说,“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地投入工作。”李莎教学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但是,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与精力都在逐渐衰退,上世纪90年代,她还曾昏倒在讲台上。不少学生曾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2010年11月,《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曾有幸和李莎的外孙刘铮搭档给广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做同传翻译。他讲述了自己学俄语的点滴故事。他说,小的时候,他姥姥李莎教他俄语,告诉他,中苏互为最大邻国,“俄语是你生存中的一块面包,一定要好好学。”

  张建华介绍说,李莎把自己当做中国人,但又是不同于普通中国人的中国人。她知道自己身上的使命,她是中俄文化的使者,中俄友谊的纽带,她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她出狱后,没有对那段不公平的牢狱生活有半点怨恨之词,她从历史的高度去看曾经的磨难,她认为,中国的命运和她紧密相关,无论中国发展得好还是坏,她责无旁贷。

  李莎作为中苏、中俄关系的使者和见证者,见证了两国五十年的友谊和风雨。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亲自接见了对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俄罗斯人及其家属。李莎的女儿李英男代表母亲出席。

  俄罗斯媒体也纷纷追忆李莎。俄塔社13日报道称,李莎刚刚被俄政府授予“胜利70周年”勋章。俄罗斯纽带新闻网13日报道,李莎拥有“中国俄语文学鼻祖”和“传奇女人”称号。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学习俄罗斯文学,为中苏、中俄关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李亚龙 环球时报记者 钟玉华 柳玉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