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书院对学生控制严格: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

2015年05月21日 14:09 来源: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

  清代四川书院之盛居全国第二 起于蜀汉 兴于宋代

  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将书院的真正精神认定为自修与研究,在他看来,传统书院的精神“与今日教育界所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即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塑造,发展其创造才能。近日,天府早报联合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独家推出古蜀书香系列报道,继盘点四川书院及私人书库的藏书史后,这一期让我们来看看四川的书院史。

  四川书院一词最早见于蜀汉

  宋代书院发展扩大

  据《大明一统志》,四川最早出现书院一词是在蜀汉时期:“果山书院,在(顺庆)府城北五里,蜀汉谯周建。”在唐代,四川地区已经有了书院,大多为文人学者个人读书场所,四川遂宁县有张九宗书院,张九宗是唐代的进士。《大明一统志》中写道:“张九宗书院,在遂宁县书台山,唐贞元间建。”

  在宋代,四川地区书院发展扩大,数量增多,兼具社会教育功能。有建立于巴州(今巴中市)的丹梯书院,“丹梯书院,在南龛山之上,宋建。”在清代,有建立于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县)的南溪书院、凤翔书院,《四川通志》中记载:“南溪书院,在南溪县西北,唐杨发读书处”,“凤翔书院,在南溪治北半里,唐进士杨发读书处。”

  陈谷嘉所著《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对各省历史上书院建设情况做过统计。其中四川地区书院也有提及,唐五代时居第4位,宋代居第6位,元明两代均在10名以后,到了清代居于第2位。“同全国相一致,清朝光绪末年随着教育改制,作为书院制度的书院不复存在。”胡昭曦在《四川书院史》中透露。

  位于合江亭一带的“沧江书院”

  在宋代时闻名全国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体制,书院制度在四川存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成都还有一所全国知名书院,那就是屹立于成都“二江之上”、今合江亭一带的沧江书院。沧江书院创办者为南宋名相虞允文之孙虞刚简。南宋中期时,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讲学中心之一。

  著名学术家族华阳范氏的范仲黼、范子该以及薛绂、邓谏从等共9人,共称为“二江九先生”,经常在此讲学。此外,著名学者李心传、李道传、魏了翁等人也曾在此讲学。清代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特地将“二江诸儒”专立一案,可见其学术影响之大。学者们在这里“会文讲学”,时间长达20年之久。所传之学,为理学名家张栻之学。宋代理学思潮正是经书院学者的传播,得以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快速发展;源远流长的蜀学,也由此实现了义理化转型和再一次兴盛。当时成都二江讲学之盛,“肩摩袂属,谒无留门,坐无虚席,爨无停炊”(魏了翁语),“不下长沙”;张栻学术在四川的传播,“湖湘间反不如也”。

  四川书院数量清代居全国第二

  成都共办21所书院

  历经宋、元、明等朝代发展,清代四川书院达到顶峰时期,书院数量居于全国第2位。那时成都城区内,四大书院(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与尊经书院称雄,成都郊县绣川书院(金堂)、崇阳书院(崇州)、万春书院(温江)、九峰书院(彭州)、唐昌书院(郫县)等遍地开花。其中,以锦江书院为代表的传统书院和以尊经书院为代表的近代书院,是两个时代教育的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以前的书院除少数官办外,大多数为私人所办。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令直省省城设立书院,并赐帑金千两,作为建造经费。于是官办书院大增,全川共建书院394所。成都地区办书院也成风气,共办21所。

  清代书院加强了对学生的控制,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甚至进行体罚。各书院也都定有学规。嘉庆二十四年二月,锦江书院就把顺治九年题准刊立的卧碑,即《学校条规》,重刻置于明伦堂之左,明确规定“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锦江书院

  199年间频出名师高徒

  锦江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的一所重要书院。锦江书院所在的文翁石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书院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是清代最早兴建的6所省级书院之一。

  锦江书院存在时间长达199年,期间没有间断。执教者都是名师。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的彭端淑,清代“循良第一”的名吏牛树梅,以及易简、顾汝修、李惺、伍肇龄等名宿鸿儒,先后任书院山长(主讲教师),办学质量名列全国前茅。从锦江书院走出来的莘莘学子,有与彭端淑同列“蜀中三才子”的大学者李调元、“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近代著名教育家李榕等。其中,李调元是明清时期继杨慎、费密之后巴蜀地区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其《函海》一书,涵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金石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被誉为“巴蜀百科全书”。

  尊经书院

  振兴蜀学的重要基地

  光绪元年(1875年),尊经书院建成并招生。这不但是成都教育、也是成都城市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发端。甲午战争后,尊经书院增设天文、地舆、商务、中外交涉等新学课程,向传授 “新学”的新式书院转化。

  光绪二十四年,书院早期学子、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应聘为山长。他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使尊经书院一时成为振兴蜀学、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基地。短短28年间,尊经书院培育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包括“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中国旧时代最后一位经学大家蜀学泰斗廖平、炸死宗社党党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国大将军彭家珍、保路运动领袖张澜、“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吴之英、颜楷、邵从恩、谢无量、徐炯、刘咸荥、顾印愚、林思进等。甚至连郭沫若、蒙文通等学者,其师承都与尊经书院有直接渊源。

  ■天府早报记者颜雪实习生唐乐韵

  (文中资料及图片由成都地方志提供)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