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大轰炸时居民有时住岩缝 房子烧毁睡觉数星星

2015年06月18日 08:37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

  故事> 日机频繁时住在岩缝里 平时晚上睡在床上可数星星

  在抗战时期,重庆人的居住情况如何?家住渝中区十八梯的86岁的陈志碧老人,还对那段流离失所的日子记忆犹新。

  生于1929年的陈志碧,出生在乡下,但在她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因故去世了,家里只有外婆带着她过日子。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外婆就带着她来城里,想寻求城里亲戚的帮助。

  “其实,那时抗战已经爆发,重庆城里更不好过,是日机轰炸重庆最厉害的时候”,陈志碧记得,最开始没有地方住,外婆就想租房子先安顿下来。身上没什么钱,外婆就到长江边的河坝,给拉船的船工补衣服。“那时,江里都是木船,需要船工来拉”,陈志碧老人说,“我还记得,不远处就是珊瑚坝,那时是停飞机的地方。”

  做针线活攒下钱后,外婆带着陈志碧到了渝中区下半城的大巷子,离花街子不远,好不容易租了一间屋子。可是没想到,这间屋子没住多久,就因为日机轰炸被毁坏了。虽然炮弹没有直接炸中房子,但周围到处被炸,她们两人住的房子也被震垮了,只剩下了光架架。因此,日机来得频繁的时候,祖孙两人就躲到河坝的岩缝里;没有警报的时候,就回到只剩光架架的房子里。“晚上睡觉,还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说到这里,陈志碧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这大概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了。

  “那时,由于躲日机的轰炸,不停地逃命。已经没有精力想有没有地方住,只是想有没有命活过来,生命就是最重要的”,陈志碧老人说,那时的街边,常常能看到搭着简易棚棚住的居民。后来,她们租住的屋子被原房主卖掉,新房主才来修缮了一下。

  抗战结束后的1948年,陈志碧搬到了渝中区十八梯。陈志碧说,十八梯抗战时期也被炸得厉害,原来的房子是一间挨一间,炸了之后容易火烧连营。后来重修的房屋,都隔了“火巷”,不再紧挨,她住的房子就是这样。如今,因为旧城改造,十八梯也正在拆迁。

  陕西路一带人口曾最密集

  抗战胜利后规划向城中移

  市规划局、市勘测院曾编制我市首部《重庆历史地图集(古地图卷)》,收录了1946年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包括《交通计划总图》、《市中心区干路系统图》、《人口分布图》、《全市区土地利用区划图》等。

  1946年,此时正是抗战胜利后,从规划可看出抗战时期重庆的情况。比如,草案的《人口分布图》显示,陕西路一带因临江取水方便,是人口最密集区。抗战结束后,开建公路、自来水厂,人口重心开始往城中移动。当年人口较多的是渝中半岛,此外,江北城、沙坪坝等地也有不少人居住。

  当时七星岗比较拥堵,草案规划改善和平路,为七星岗缓堵。经七星岗的车改走和平路,从较场口到小什字。这类似于现在的“分流道”,如渝澳大道等,为主干道解压。

  “草案”中《全市区土地利用区划图》里也曾介绍,旧城区面积较小,非常拥挤。市中心人口密集,空地、绿地不足,需疏散人口,增开广场和公园;在郊区地势平坦、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卫星城,吸引市民向郊外迁移。

  当时的工商业,布置在嘉陵江、长江沿岸,规划增开南岸弹子石至大田坎一带、长江北岸寸滩至唐家沱一带为新工业区。文化区在小龙坎至磁器口一带,以沙坪坝为中心。

  规划的住宅区,分高等、普通、平民住宅区。其中,高等住宅区在歌乐山(包括山洞)、黄桷垭;普通住宅区,位于大坪坝、铜元局等;平民住宅区包括牛角沱、桂花园一带,下曾家岩码头坡上,大溪沟沿江坡上,临江门至千厮门,菜园坝沿江坡上等。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