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父亲遗留两张征粮“白条” 见证捐粮抗战历史

2015年08月17日 16:48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

  78岁的阆中居民谭家驹,在整理父亲去世后的书籍时,意外发现了两张保存完好的《粮食库券领换凭证》。近日,记者在谭家驹的家中,见到了这两张凭证。凭证制作精细,白底绿字,上方两角分别印有“稻”和“谷”字样,两侧边沿印有“四川”二字,正面分别印有“伍市斗”和“壹市斗”字样,落款时间均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九月一日”,也就是1941年。签字为财政部长孔祥熙、粮食部长徐湛。两张凭证合起来面值六市斗,数量究竟为多少呢?谭家驹说,经换算约为现在的150公斤。

  抗战爆发后,解决粮食供应成为燃眉之急。当时,四川作为大后方,市场粮价一涨再涨,政府方面无力平价。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公布了《非常时期违反粮食管理治罪暂行条例》,8月,再公布了《粮食库券条例》。谭家驹认为,这两张凭证,就是当年《粮食库券条例》公布执行的产物。彼时,阆中县城只有居民二三万人,而全县的人口为40万左右。日子本来就过得很艰难,但民众响应号召,执行条例,纷纷拿出家中谷物,支援抗战。

  “踊跃捐粮固然体现了民众的爱国之情,而其中张澜先生的作用也很关键!”谭家驹说。1939年11月初,国民参政会在成都成立“川康建设期成会”,下设5个办事处,分别为成都、万县、雅安、宜宾、阆中办事处。办事处的工作,主要是招引项目和技术、促进实业、发展经济,支援抗战。年近七旬的张澜先生出于民族大义,不顾年高体弱,担任阆中办事处主任,为抗战奔波。凭借张澜先生务实的工作态度与巨大的声望,征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