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亲密接触"聚焦恩格贝治沙人 留学生见证绿色奇迹

2015年08月21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主持人鲁健回到自己的故乡

   中新网8月21日电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暑期档大型互动节目《2015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日前走进地处库布其沙漠的“沙海明珠”恩格贝,由8位外国留学生在亲历当地治沙人瀚海播绿日常点滴的同时,更亲证了他们历经三代、数十年如一日,以双手缔造这一绿色奇迹的执著与不易。本次节目将于本周六晚19:00在CCTV4播出。

八位留学生参加当地居民的祭敖包仪式

  奇迹:沙漠距绿洲20米

  一大早,严立行和其他小伙伴结队出发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正值日出东方之际,放眼望去周围除了沙漠还是沙漠。突然,一条两岸携翠映绿的河流出现在他们面前,居然还有人在河边悠闲地钓鱼。

  “太震撼了!这实在是个很独特的经历。”严立行说,“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大片沙漠,但是就在离沙漠20米远的地方,有绿草,有在阳光中生长的树木,还有山羊和马。我感觉……这怎么可能?绿洲和沙漠只有20米之隔。那个地方充满活力,空气中都是新鲜的树叶的气味。”这种强烈的对比,惊呆了所有人。

  但这就是库布其沙漠中的明珠恩格贝。在蒙语里,恩格贝是“平安吉祥”的意思。历史上,它也曾是水草丰美之地。然而,战乱、洪水、滥伐滥垦终于让黄沙抹平了这里曾经的美景,牧人丢弃了草场,农人舍弃了家园。至1989年恩格贝示范区建立以前,此处30万亩土地上几乎已见不到人烟。

  头一天,为让留学生们对沙漠能有切身的体验,节目组安排让他们徒步穿越沙丘。来自德国的安东雷说,一开始还有那种探险的气氛,大家都非常好奇。结果走了没多久就感觉到处都是沙子,空气特别干,多说话喉咙很快就非常干涩,可是每个人就只有两瓶水。向导叮嘱他们要记住方向,不能看太阳也不能看月亮,因为它们也会随着地球转动改变方位,跟着它们只能绕圈子最后就会迷路。“最初觉得好玩,后来就是越走越累。没有遮荫的地方,风一直刮,脸非常不舒服,也不可能坐着休息。”

  在卡美拉眼里,在沙漠中除了太阳,就没有其它的参照物可以吸引你一直前行,特别无聊。她一直戴口罩,只因如果摘下口罩,只要张口说话,沙子就会长驱直入,满嘴皆是。晚餐时,她更体会到了在沙漠中吃东西有多么不便:她一不小心把西红柿掉在了地上,拿水冲洗的话,喝的水就少了。是忍受饥渴还是吃沙子?她选择用很少的水冲洗掉落的西红柿,再将其送入口中,结果一口咬下去感觉满嘴都是沙子。“还好是西红柿,要是米饭怎么办呢?”

八位留学生徒步穿越沙漠,真实感受治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1

  愚公:人进沙退30载

  “第一次别人要跟我说我们会在这里种树,我会想这人疯了吗?在沙子里面不可能种树!”这是安东雷的第一反应,“我认为人类对付沙漠化应该没有好办法,只有接受。”

  但偏偏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选择逆荒漠化而动。1989年11月,时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的王明海和一批志愿者来到这里建设绒山羊基地,开始整治这片沙漠。拓荒者最初的艰辛自不必说,但他们顽强不息的努力却换来了回报,黄沙中的绿色从无到有,一点点地蔓延开来。

  此前已在甘肃、宁夏等地治沙,被誉为“沙丘之父”的著名沙漠专家远山正瑛听说了王明海们的事迹,十分感佩。他不仅号召日本国民关心恩格贝沙漠的改造事业,还先后组建了十余个来中国内蒙古植树的团体,并率先垂范,带领大批志愿者,几年内种树三百余万棵。

  与安东雷结对的伙伴是个中文名字叫马赛的日本人,他在国内是个理发师。2004年,听顾客讲有志愿者到恩格贝植树的事情后他很是好奇,就想自己也来看看,不曾想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我觉得有点感动,因为对他来说在这边种树,真不算是一份工作。他对树苗就像对小孩子一样,很有感情。”

  更多的治沙者还是像奇巴音一样的本地人。在他20岁的时候,他亲眼看到沙漠一步步近逼家园,严重时甚至无法把自家门打开。而房屋周边,加起来只有不到十棵树。他知道自己必须为此做些什么。奇巴音也是最早和王明海一起种树的11人之一,“一开始非常艰难,没有电,几乎没有水。进到沙漠里的时候,连走路都要手拉着手,否则风会把人卷走。”而且,最初种树只有20%的成活率,这在当时是个非常让人绝望的数字。

  留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固沙种树的艰辛:先要把木棍砸进沙里,然后横放沙柳条,并且要将它们固定住,以保证柳条格子里的沙子不再流动。而种树时,一个人一次只能提一到两桶水,而种一棵树却需要浇6桶水。“这是现在,更别说当时。我真的无法想象第一批治沙人怎么能够坚持下来,然后怎么才把这片沙漠变成绿洲的。”

  在奇巴音家里, 留学生严立行喝到了清冽的“沙漠矿泉水”,看到鱼儿在“沙漠鱼塘”中畅游。治沙见成效后,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沙漠。他们在大棚里种植蔬菜和水果,盖起宾馆迎接游客,还计划建设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站。大大小小的“沙产业“,让这里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他们打败了沙漠,并且把沙漠变成了财富。”尽管,这是一个历经三代人,相当漫长的过程。

八位留学生与工作人员在库不齐沙漠栽下了一片“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纪念林

  愿景:让更多人都来种树

  从沙漠到绿洲,恩格贝近三十年的变化历程,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结果。在这片土地上,治沙人始终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农学专业的高娃199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恩格贝,和另外三个男生两个女生一起在这里做志愿者,他们每天都去植树。现在她和丈夫、两个孩子还有公公婆婆一起住在自己的温室里。白利明也是1995年来恩格贝的,最初和他一起来的有20名志愿者,现在只剩下4个。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并且得到了曾经反对他的父母的支持。

  顾玲贵是在1997年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治沙节目后,就觉得去恩格贝有发展前途。现在,他的妻子、妻妹及整个家庭都在这边与沙地打交道过生活,并打算一直这么干下去。留学生艾梦兰看到,一群来自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学生给顾玲贵写信,感谢他教他们植树。“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人的治沙行动会影响到外国人。”

  张晋春是2010年从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恩格贝的,只因他特别想研究适合在沙地上种植的植物,觉得在这里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感觉他对这些植物都很有感情,看到都会过去摸一摸,然后很小心地一个一个给我讲解,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卡美拉说。张晋春还给植物拍照片、上网查资料,准备自己出一本书,初稿已接近完成。

  与这些治沙人的短暂相处,让留学生们感触良多。来自多哥的东方祺说:这几天我学到的首先是坚持。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你要有目标,你要坚持,虽然你不知道结果。艾丽娜告诉高娃:她很想和自己的丈夫、孩子再来这里一次,希望到那时孩子会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说,哦,这是我妈妈当年种下的树哦!“我也很希望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大家会看到这些志愿者在这里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所从事的伟大的工作会使人们也想来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

  马兰则告诉大家,在罗马尼亚有这样一句话:人这一辈子要做三件事,一是盖一座房子,二是生一个孩子,三是种一棵树。“我已经完成了第三个项目,也希望我能再来这个地方,带着一些朋友,我们继续种树。”

  在节目拍摄尾声, 8位留学生还和中外治沙人,连同《“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节目组全体工作人员一起,种下了一片“亲密接触”公益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