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传承续“香火” 河北滦州皮影“活”起来

2015年08月23日 18: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唐山8月23日电 (高红超 肖光明 白云水)8月正值暑假期间,在河北省滦县,一群十岁左右的学生没有出去玩耍,却在教室里饶有兴致地排练滦州皮影的传统剧目《五锋会》。

  “你说说人家那个小人儿,是咋儿长得,那小脸蛋儿啊,是白里透着红,红里透着白,就跟那樱桃拌豆腐似的,粉得噜嘟好看哪,……哎呀!他咋儿长得这俊呢……”当8岁的刘昭宏用清脆婉转的童声有板有眼地演唱《曹宝招亲》选段时,引来在场的人们一阵阵掌声。

  两名学生演唱,七八名学生在幕布后面手持竹棍操纵影人表演,这些来自滦县龙山初级学校的小皮影艺人正在成为滦州皮影走出“绝唱”困境的民间传承力量。

  滦州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主流之一,滦县也被称作“中国皮影艺术之乡”。皮影戏是一种流传区域相当广的民间戏曲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演出时,真正演唱的演员并不出场,而是由幕后演员操纵的“影人”粉墨登场,进行唱念做打表演,皮影戏因而又被称为“傀儡戏”。

  如今,这门古老的、被赞为“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正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

  “远看灯光照,近看像座庙。里面人马喊,外面哈哈笑。”80岁老人张贵义仍对幼年时打着灯笼去看皮影戏的往事怀念不已。

  1934年出版的《剧学月刊》上曾刊登《滦州影调查记》,上面记述到:“高粱地里,唱影的不绝。”张贵义是滦州皮影文化研究者,他认为,这句话正是农耕岁月里人们把滦州皮影戏看作精神家园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传统的皮影艺术像许多其他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一样遭遇传承和保护的难题。

  生活在滦县张马庄村的李建章是滦州皮影剧团团长,从1976年起,他便常在农闲时带着老艺人们一起到河北、北京、辽宁等地巡回演出。

  他们的演出业务多来自农村。李建章说,一些山村里电视信号不好,所以乡亲们爱看皮影戏,有时一连几天在一个村里演。

  “上岁数的人爱看皮影,年轻人娱乐方式多,爱看皮影的少。”李建章今年63岁,他说,皮影戏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面临几近“绝唱”的困境,因为民间会耍皮影的艺人越来越少。

  为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2012年,龙山初级学校组建了“滦州神龙少儿皮影艺术团”,还将皮影课引入日常教学当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滦州皮影的历史并学习其唱腔、操纵和表演。

  “最初老师们对皮影文化了解也不多,我们也是在多次参观皮影剧团、走访老表演艺人的过程中摸索着教学。”该校副校长杨耀武说,学生们平时多是利用双休日或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排练。如今,孩子们已能独立表演《狐狸和乌鸦》、《小羊过桥》、《五峰会》选段、《老马识途》等皮影节目。

  除了学校,一群民间艺人也在为皮影戏的传承发扬忙碌着。在滦县小贺庄村,72岁老人廖树合酷爱皮影戏,他招呼了周围几个村庄的老皮影艺人组成了一个小型的皮影演出团体。

  廖树合乐呵呵地说,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到各村搭台演出,一年能演几十甚至上百场,很受老百姓欢迎。“从晚上七点半演到十点半,直到人们困了,演出才散场。”

  “年轻人有兴趣,非遗保护才有未来,要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接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认为,“非遗”不同于流行文化,它和传统生活基础有关。从长远来看,仅靠政府保护不够,要调动民间保护力量,“只有唤起民间的自觉保护意识,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