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艺精神的现代困境:传统工艺精神在华已成稀缺物

2015年09月08日 09:2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不久前,“工艺精神”这一词汇成为网络中的热点,这种来源于传统时代手工业领域的专注、专一、完美主义、精益求精的精神,被许多网友视为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而依旧大量保留着这种精神的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因此成为研究者和评论者们探究的对象。

  工艺精神,也被称为工匠精神、匠人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追求极致的完美”等,是对工艺精神的形容,也是对它的赞美。事实上,同样的传统时代,中国的手工业者们的职业精神并不逊色于任何民族,甚至犹有过之。问题在于,在经历的现代化大工业的冲击之后,为什么我们没能保护和传承那些珍贵的精神呢?

  工艺精神的现代困境

  精致、精细的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发达的手工艺产业以及对完美的专一追求,构成了人们对工艺精神的印象。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当今世界,东方的日本、欧洲的德国,都是有名的工艺民族。在他们的国家形象中,很容易就能看到那种追求精致、精细的工艺的分量。相对来说,我们虽然在传统时代有更加发达的手工业,更多的手工艺传统,但在今天,我们保留下来的很少,更不用说发扬,我们的工业发达,制造业庞大,但是难以给人精致、精细的印象。我前不久在缅甸和一位老华侨聊,他正打算和国内的企业合作。他说国内的公司首先要包装,怎么包装呢?最好不要让人看出是来自内地的,包装成香港等地的,则会更容易获得认可。事实上,我们的未必不好,但给人的印象却很难一下子就获得认可。”

  那么,工艺精神究竟是什么?李河说:“工艺精神也好,工匠精神也好,首先是指前现代的手工艺传统。在前现代社会,整个工具和用具系统,主要通过工匠以手工方式生产,没有超越手的能力的工具系统,也即是没有现代大工业、大机器支撑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工匠是社会中重要的阶层,士农工商四民之一,《论语》里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意思是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生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工具用具制造系统,而且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要方式。”

  不仅仅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实际上传统的手工业往往是数代人只做一件事,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延续着手工业制造技术。但在现代,当大工业、大机器时代来临,传统的手工业遭遇了破灭性的困局。李河说:“超越手的技术出现,工具用具的生产可以通过机器来实现,并且可以大规模生产。工匠的传统就必然会遇到问题,更重要的是,配合大工业生产的现代教育,培育出来大量适合大工业生产的人才,而却没有专门应对传统工匠的教育。因此,在今天,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那种生产方式下诞生的精神,很多渐渐成为一种遗产,而不是常态的社会文化。”

  我们失去了什么

  同样面临现代工业的冲击,同样传承艰难的危机,但为什么由传统时代而来的工艺精神能够在德国、日本等国发扬,并且成为人们对于他们的主要印象之一,但在有悠久而庞大的传统手工业系统的中国,却成为稀缺物?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工艺精神?李河说:“大工业生产对全世界的传统手工业及其精神的传承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个体的工匠作为一个职业正在消失,但为什么我们比日本等国消失得更快,在大工业制造的冲击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

  原因之一,是手工作坊不再存在。对此,李河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使得手工业作坊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原本分散于各个作坊的工匠们,集中到大企业之中。我们知道,手工业不仅仅和手有关,同时还和个体的职业、财产相关,一个作坊,就是一个工匠及其家庭赖以为生的最重要的财产,因此他会付出一生的心血,乃至代代相传。但当手工业作坊消失之后,工匠们依靠大企业生存,个人的努力、钻研、追求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工匠们对于生产的专著、完美的追求都难以延续了。”

  原因之二,是土地的传承。李河说:“个体生产模式,还包括地产,一个小作坊,可以成为三五代人维生的根本,一个人祖上买了一间小房子,然后变成祖产,代代相传,中国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一间固定的产业,对于工艺的传承、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放以来,单一的大企业模式,开始逐渐转变,个体的经营者出现,但是个体的生产者发展依旧缓慢。李河说:“我们对于个体的商业有很多鼓励和保护,但对个体的手工业生产,重视的不多,这对工艺精神的传承不利。在历史上,日本也曾经历过彻底拥抱现代化的过程,但是一二十年后,开始回归传统,重视对传统的维护。维护的结果是,传统和现代并行不悖,甚至会互相促进、互相借鉴。最终传统的工艺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手工业中,其实也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之中,成为现代职业精神的一部分。”

  为什么需要工艺精神

  工业化无疑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实现了许多手工业时代无法实现的工作,也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更方便享受到现代技术的成果。而且,现代工业本身也有它自身的标准,为什么还需要传统的工艺精神呢?

  李河说:“不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文化多样性公约》,它们都表达了某种相同的东西,即大工业时代,一体化已经不成问题,但个性化却成了问题。确实,现代工业的优点非常多,但同时它也有它自身的缺点。我们在美国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高速公路旁的加油站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加油的机器、超市、卫生间等等,设置一模一样,这样做是为了给不熟悉本地的人以方便,但假如把这种一模一样的设置搬到城市里,搬到社区里,那就很麻烦,那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和机器人一样,固定的生活、固定的行为、固定的表达方式,这会是可怕的结果。所以,在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的规则之下,人们需要不同的产品、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人需要的多样性越丰富,这个社会的创造性就越好,而发挥创造性,传统的工匠精神就很重要。现代人都知道,文化创意中,更重要的是那些微小企业,而工匠就是其中重要的支撑。”

  工艺精神和现代性并不对立,反而会互相融合和促进。李河说:“人们需要多样性的产品,需要一对一的服务,需要地缘性的文化。而我们正好缺少这些东西,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几乎大部分地方的纪念品,都是一个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工匠的追求、工艺精神的消失有关。”

  这就是工艺精神的意义。李河说:“工艺精神追求个体的卓越和完美,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工匠阶层所需,也是全社会都需要的,说白了,就是干一行是一行,把这一行做到极致。这正是当前浮躁的社会所缺乏的,人们都在向钱看、都追求最短时间内的最大利益,都去了赚钱多、付出少的地方,这是一种低端的市场经济法则,它会产生大量投机取巧、白打车、侵权等等问题,浮躁只是一个最轻的道德谴责。”

  如何保护工艺精神

  低端的市场法则,追求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最多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短期性的,是以伤害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力为代价的。

  工艺精神在某种角度恰恰和功利主义相反。李河说:“工艺精神适用于另外一条经济学法则,即投入越高,产出越少,含金量就越高。赢得身前身后名,那些代代相传的工艺,追求的是长久的利益,是身后名,但要追求身后名,生前就要有巨大的付出和牺牲,甚至可能和获得不成比例。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我们依旧还有许多手工艺从业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名声当做是可以迅速变现的东西,身后名,他们等不及。”

  如何才能让工艺精神重回社会?李河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人们都有好的职业精神,怎么样才能让人们专注于精致、精细的生产,专注于对完美的追求,怎么样才能培育出大师一般的生产者、创造者、艺术家。这需要很多条件和因素的共同配合才可能实现。不过在这许多因素中,有一个可能是核心的问题,即在各行业都形成权威、合法的评估体系。”

  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永远存在,但如何才能让需求变成动力?李河说:“良好的市场环境、健全的社会生态,允许各行当以自组织、自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是能否继承和发扬工艺精神的根本。相反,没有内生性的评估机制,依靠外在的评估,甚至是外行评估,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一定会衰落,人们除了想赚钱,就是想做官,怎么可能去追求职业的极致、追求工艺的完美?”

  传统并非一定是落伍的、不适应现代的,有时候,许多传统时代传承不绝的东西,在现代社会同样有用而且稀缺。李河说:“文化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在今天,不仅需要而且是迫切需要。让人变成人,而不是大机器大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产品,就要在文化景观、文化的想象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李河: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