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80年代爱情”:大男子主义创作 经不起推敲

2015年09月18日 10:2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周南焱

  这几年,国产青春片很红火,似乎还没有颓下去的迹象。各个年代的青春爱情都被搬出来怀旧一番,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表现70后的青春,《匆匆那年》表现80后的青春,《栀子花开》号称表现当下大学生的青春。最近上映的《1980年代的爱情》,把背景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表现的则是当时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引起一些50后、60后商界和文化传媒界成功人士出来力挺,尽管这些大V卖力吆喝,却还是没能拯救此片,上映近一周,票房仅百余万元,接近销声匿迹。

  这些知名大V愿意为《1980年代的爱情》站台,料想除了跟主创的私交不错,大约也因为影片所说的那个年代,恰好与他们的青春叠合,多少能激发岁月流逝的感慨。然而,这部影片为什么打动不了大多数观众,激不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这肯定不只是代沟所能解释的,因为好故事总能打动不同年龄的观众。这部电影最大的毛病,恰恰在于沉溺在一种假想的美好年代,而人物形象极其扁平,并看不到真正动人心扉的爱情。 近些年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成了怀旧、美好的代名词,甚至不乏有人称“我的故乡是八十年代”。那个年代在“文革”刚结束后,拨乱反正,社会重新显现出活力,人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对文化有着空前的热情,俨然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似乎单纯、有理想,没有今天这么世故,爱情也是那么纯美。《1980年代的爱情》主打的就是纯美爱情,但其通过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臆想,自以为是的崇高和理想,压根儿经不起推敲,反而显得虚假、猥琐。

  影片是根据原著作者及编剧野夫的亲身经历改编的,似乎是真实人生故事,但实则漏洞百出。该作品的内在逻辑完全以男性为中心,男主人公落难,流落到山乡偏僻小镇,郁郁不得志,而女主人公美丽、善良、隐忍,给男主人公以极大的精神抚慰,形象类似“圣母”。而男主人公打着追求理想的幌子,两度抛弃女主人公,等到在大城市功成名就后,含着泪再来怀念昔日的恋人,赞美女性的自我牺牲。这种自恋自怜的大男子主义创作,根本无视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从作品象征的角度来讲,片中的女主人公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化身,纯洁、善良、包容,经受了很多苦难,最后还死于一场癌症。死去的纯情恋人,显然是已然逝去的八十年代,供创作者在今天怀旧罢了。在片中,当下的时代粗鄙不堪,物欲横流,拜金逐利,与八十年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简单、廉价的对比,愈发显出已逝年代的无比美好。然而,就像片中女主人公是男性单方面想象的角色一样,野夫没有对自身和八十年代作出真正的反思。

  对于野夫和力挺影片的大V们来说,他们跟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一样,虽然历经了许多磨难,但今天已经是社会成功人士,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对自己的青春时代进行怀旧,刻意无视自身那些不堪一击的东西,也算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创作而言,自恋而缺乏自省的作品,其艺术水准不言自明。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