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2015年10月22日 09:3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文化中,“父”与“严”如影随形,“严父”乃常见范式。当父亲血液注入狼性,成为“狼爸”,一些“慈母”也开始“变脸”,变成“虎妈”。如“狼爸”形象代言人萧百佑,不准孩子看电视、自由上网、随意开空调等,他说:“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社会对于这股“复古风”表情不一,家长阵容暗羡者众,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则不免忧心。社会纷争多年之后,教育部一锤定音,对“虎妈”“狼爸”说“不”。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求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暗喻“虎妈”“狼爸”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应该说,此判断切中肯綮。孩子取得好成绩,上一所名牌大学,只能算是学业成功,然而,它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成功的所有内涵吗?学业成功也许有助于孩子谋个好职业,毕业后跻身社会上层,这对于孩子固然很重要,但与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未必有必然联系。事实证明,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更为重要。“虎妈”“狼爸”所施的专制型教育,杀伤最大的,恰恰是对孩子一生来说最宝贵的情绪能力。如“狼爸”萧百佑甚至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粗暴、野蛮的扼杀。幸福人生除了个体生存,还需要有良好人际关系、高度合作精神与正面社会评价等。孤独长大的孩子,在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利他主义上难免有缺陷。

  当“虎妈”“狼爸”,似乎出自好心、爱心,可有没想过孩子感受?几年前,网络曾出现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在一份内部流传、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一项是“经常大骂羞辱孩子”。对于视打骂孩子为父母权利的家长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孩子是你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吗?纪伯伦在《先知·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看似绝对,但从权利角度,有时还真是这样。

  “虎妈”“狼爸”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传统家教文化之外,还有数重:一是社会优质资源短缺、竞争激烈。孩子从娘胎就开始“起跑”,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啻于一副“紧箍咒”,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吃亏”,只好使出十八般武艺。二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庸俗成功学。不管你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进一个好单位,你就是成功的。三是不正确的父母之爱。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好,不管手段什么,都是合理的、正当的,“虎妈”“狼爸”与溺爱型父母都是这样。四是轻视家庭教育方法学习。有多少父母愿意学习、粗略掌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父母是如何管教自己的,自己就如何教孩子,棍棒教育于是呈现代际传递。

  复旦一位教授与该校“问题学生”接触及反复谈话后,指出“教育家长”才是中国教育最大问题。的确,教会广大家长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其意义不亚于为学校培养几位名师。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指导意见”,还要有“实施纲要”,建章立制并动用多方资源,投入到家长教育中,逐步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视野,杜绝“虎妈”“狼爸”再出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