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北京重阳赏菊始于何时?辽道宗开北京赏菊先河

2015年10月22日 14:3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昨天是重阳节,重阳赏菊已成为北京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菊花在北京有着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因菊花多在农历九月盛开,故有“九花”之称。北京人重阳赏菊始于辽代,兴于金元,盛于明清。1987年3月,菊花还与月季一同被选定为北京市市花……

  户力平

  辽道宗开北京赏菊先河

  北京地区的赏菊之俗,辽代之前未见史料记载。契丹时期菊花主要作为酿酒的原料,《辽史》中曾多次提到重九时宫中赐饮菊花酒:“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赐菊花酒,臣僚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统和三年(公元985年)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四年,重九登高,于高水南阜,祭天,赐从臣命妇菊花酒。”由此可见,辽中期宫廷中在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习惯。北京成为辽南京(今广安门外)之后,这种习俗也传到北京地区,《幽州土风》中便有“菊花酒,鹿舌酱,九日登高卓阜帐”的记述。

  相传辽代赏菊之俗是从中原传入北京的。“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时有使臣往来,由此使中原文化传入南京(今北京),并得以发展,赏菊为其中之一。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更是偏爱菊花,据传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开封移植菊花,于南京城(今北京)广植菊花。每至重阳之时,在南京城(今北京)南面的丹凤门、开阳门和北面的通天门、拱辰门内各置菊花百余株。重阳之日,还邀请群臣和文人墨客到宫城内观赏菊花,赐菊花酒。宰相李俨(也称耶律俨)赏菊后即兴作《菊花赋》呈给道宗。耶律洪基御览后,龙颜大悦,称其为上乘之作,并兴致勃勃地赐批了《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随后给李俨嘉勉赏银,由此李俨得宠。

  辽道宗在位46年,使辽代赏菊之风逐渐兴盛,至辽末,重阳赏菊已成为南京(今北京)的雅俗。

  金中都重阳以簪菊为美

  到了金代,重阳赏菊已成为中都(今北京)宫廷里的一项活动。《大金国志》中便有金章宗完颜璟与宸妃“会是冬,赏菊于东明园”的记载。东明园,又称东苑,为当时金中都内的一座园林,院内广植菊花。可见金章宗时期已在皇家园林中栽培菊花,供帝后观赏了。

  金大定十年(1170年),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节前往中都,九月九日,他到达燕山城外馆。因正值重阳,金朝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品菊花酒,他即兴写下了《燕宾馆》一诗:“九日朝天种落驩,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北京一带的重九赏菊风俗。

  金代不仅在宫廷有重阳赏菊的活动,金中都百姓中重阳赏菊也得以普及。进士李俊民(今山西晋城人)曾写过一首《九日同诸公东城小酌》,其中描述了重九这天“貌似红叶皆被酒,头如雪白也簪花”的场面,表明中都百姓重九时节不仅饮酒赏菊,还要将菊花簪于头上,以此为美。簪花也称头花,为古代女子插花的一种形式。

  今天的丰台一带金朝时已有众多花圃,花农们多按时令将鲜花运到城里出售,其中九月间菊花的数量最多。《中都纪事》载:“时逢九月,菊花送至都城,都人争购之,不日告罄。有豪门尽购百本(株),置朱门内外,繁花尽艳,路人皆观之赞之。”

  元代宫中已有“菊花节”

  北京成为元朝的都城后,菊花的栽培与观赏不断推广,其中紫菊更被视为菊中上品,每至重阳,将紫菊戴在头上。《析津志》描述道:“八月两京秋恰半……至是时,上位,宫中诸太宰,皆簪紫菊、金莲于帽,有一年矣。”“九月登高簪紫菊”也为元代的岁时风俗。

  元朝皇家每年四月到九月居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避暑,九月初天气转凉后,帝后便从上都返回大都(北京)。“时逢重九日宫中菊节,品菊赏秋,当为常制。”可见在元朝的宫廷中,重阳赏菊已成为一种重要活动,“菊节”成为一种制度,连帝后也要千里迢迢地赶回大都,“设宴赏菊,簪菊于帽,宫内皆欢之。”

  当时无论豪门大户还是普通百姓,还要在金秋时节(即重阳节前后)摆放菊花,以为观赏。由于供不应求,菊花的价格也被商家“哄抬”,故有“一日三价,皆为菊贵”之说。一些富贵人家更是大量摆放菊花,不但数量多且花色艳丽,曾有诗曰:“黄花尽染都城色,重阳丽景览胜多。”这里的黄花,即为菊花,因菊花多以黄色显示其容貌,故“黄花”为菊花之别称。

  与辽金时期相比,元代的菊花品种更多了,主要有黄菊、白菊、桃花菊、墨菊、紫菊等,而栽培的形式除了传统的地栽菊花外,已经出现了盆栽菊花。有植物学家考证:最早将菊花的造型与盆景艺术结合到了一起就是在元代。它使菊花栽培技术成为一种艺术,被称为“菊艺”。

  元人不但重阳赏菊,许多文人还即兴赋诗赞美菊花,其中王恽的“更喜南窗下,秋风菊丰华”,吴师道的“却趋临亭憩清绝,盆菊采采黄金窠”,袁桷的“童翦青蔬甲,僧分墨菊芽”等,均为赞美菊花的佳句。

  明代京城寺院为赏菊佳处

  从明代起,赏菊之俗在京城迅速发展,从皇宫、王府、寺院、豪门大户至普通百姓,均有赏菊的习俗。

  在宫廷,重阳之日要在宫中四处摆放菊花,布置成花山、花城,绚丽多姿。《天启宫词注》载:“好事者绕室列菊花数十层,后者轩,前者轾,望之若山坡然,五色绚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同时还要举办以赏菊为主的“迎霜宴”,为此,宫中专门设立了“养菊房”,由太监负责菊花的培植。由于朝廷注重重阳赏菊,故此在京城会集了许多栽培菊花的高手。据传,仅万历年间,就从南京、扬州、开封等地调来种菊花匠300多人。一般是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培植幼菊,九月初便有菊花盛开了。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明代中后期京城赏菊的主要场所是各大寺院。其中以广安门外天宁寺最为知名。该寺设有大型花圃,栽植菊花,品种繁多,花色艳丽,为京城众寺院之冠。每至重阳,秋高气爽,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赏菊、品菊,极富雅趣。曾有诗云:“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待玉人来。”

  此外,位于京西的香山寺也是赏菊好去处,早在金代就有菊花栽培了,到了明代菊花的栽培更为普遍。尤其是到了金秋时节,寺内黄菊盛开。湖北安陆人何宇度在香山寺赏菊后即兴写下:“登临却喜佳辰近,僧舍黄花开满畦。”戒台寺的秋菊也久负盛名。宰相严嵩曾多次到该寺赏菊,并写下“黄菊宁簪帽,青莲独上台”,“菊觞违雅集,相忆在高峰”的诗句。

  清代金秋赏菊盛行“九花塔”

  清代赏菊已成为秋日里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件雅事。进入九月,城外东南郊花乡丰台的花农,就满载着菊花,进城出售了。平常小户买几株菊花,栽在花盆里,置于院中,自得一番情趣。富贵人家可以订购上百株,搭起“九花塔”,与亲朋好友共赏。

  《帝京岁时纪胜》载:“秋日家家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惟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该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此可见乾隆年间,北京的赏菊活动已经盛况空前,几乎家家都要赏黄菊,而酒垆茶设更是堆出“九花塔”来招揽顾客。

  可以说清代赏菊最为讲究的是构筑“九花塔”(九华塔)。《燕京岁时记》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因为是四面堆积菊花,层叠而上,底层面积大,往上逐渐缩小,整体呈梯形状,如同宝塔,所以才有了形象的“九花塔”之谓。

  “九花塔”有“吉祥塔”和“长寿塔”之称,以9个珍贵品种菊花,共999盆菊花搭建9层而成。搭建“九花塔”是老北京欢度重阳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也可以说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菊花展览,尤其在品种与造型上,并一直延续至今。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