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国际音乐节联手乒乓球 橙色小球涌向观众席

2015年10月24日 13:5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新京报讯 (记者陈然)一张球桌被搬上舞台,两位穿着晚礼服的球手在管弦乐团和指挥家前打起了乒乓,而球撞击球拍、桌地面、鼓皮、高脚杯的声音和节奏也被融入了音乐。这是本周四晚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出现的一幕。美国新生代作曲家安迪·秋保应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夏季音乐节之邀,特意创作该曲目。作品依照“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协奏”的形式,一位小提琴家、一位打击乐家和两名乒乓球手充当了“独奏者”。秋保为乒乓球手也写下了“谱子”,注明在哪些段落球手该以何种速度和方式击球。

  因为乒乓球的加入,这部已有乐谱的作品多了一份迷人的不确定性。在北京演出现场,全场观众几乎是屏息凝神地听完了整场音乐会。结束刹那,球手和乐手共同打翻了舞台上的乒乓球筐,上千个橙色小球一跃而出,涌向了观众席。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介绍,乒乓球作为中国“国球”,将中国的乒乓球与西方的古典音乐结合,中美乐手、球手同台演绎,使得这部《乒乓协奏曲》有了更深的意义。

  ■ “猎奇”曲还有哪些

  A

  除了《乒乓协奏曲》,在古典音乐史上还有哪些“猎奇”的曲目,吸引到大众眼球?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恐怕要数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33”》。这位美国先锋派作曲家曾在1952年首演了这首石破天惊的作品。作品共有三个乐章,全长4分33秒,乐谱上却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但这并非一部无声的作品,而是一首关于“听”的音乐。凯奇认为,无声是不存在的,认为无声的人,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听”。由演出当下一切偶发声音所构成的《4’33”》,自首演起就成为音乐史上的一部重要之作,它挑战了人们听音乐的观念。

  在凯奇之后,中国作曲家谭盾也创造了许多“不符合寻常概念”的音乐作品。在《纸乐》中,他驾驭纸卷、纸箱、纸筒、纸伞等形态各异的“纸乐器”;《陶乐》里他吹、敲、拉、弹不同的陶乐器,其中有的乐器还是他亲自研究烧制;《水乐》更被从小在江边长大的作曲家视为自传性作品,他用水声的变化制造声音特效和戏剧张力。去年,谭盾为指挥家余隆五十大寿专门献上的《隆里格隆》,是全球首部微信交响曲。观众提前在谭盾的公众号下载一段作曲家本人哼唱“隆里格隆”的音频,现场在谭盾的指挥下共同播放。当“隆里格隆”飘荡在音乐厅里,许多人都为之感动,如同参加了一个古老的仪式。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