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码头号子”后继无人有望纾解 上音将提供专业支持

2016年01月06日 10:4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进入校园。 吴艳静 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通讯员 陈 烁

  上海的近代史起源于码头文化,码头工人负重时自然发出的呼吼声,演变为令人震撼的民间艺术——“上海港码头号子”。

  浦东塘桥是“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地。自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上海港码头号子”名头日响。但对塘桥街道来说,因苦于“后继无人”和缺乏专业支持,码头号子挖掘和传播的难度依然不小。

  不过,这个困局有望得到纾解。近日,塘桥街道与上海音乐学院达成共识:由上音派出专家,在音乐方面为“上海港码头号子”提供专业支持,下一步,双方将形成保护“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合作项目。

  成立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

  码头号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上海港码头号子”则是与上海港发展的历史同步形成。“这是劳动者在劳作中自然发出的呼吼声。”上海市群艺馆研究员李志豪,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码头号子。他说,解放前,市民的日常用品及建筑材料等几乎都由码头工人搬运。工人们在肩扛手提重物的时候,自然发出的声音,形成了码头号子最基本的形态。

  据资料记载,上海发现规模最大的杠棒是8根,由16个人同时抬,抬过最重的一件货物有2吨多重。“16个人协同把如此重的货物抬起,号子的作用很大。”李志豪说。由于装卸的货物、搬运路线及搬运方法的不同,工人们创造性地形成了不同的号子。码头号子可分为搭肩号子、肩运号子、堆装号子、杠棒号子、单抬号子等四大类九个品种。

  2005年,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成立,20多位男演员全部是社区居民。曾在上海港务局煤炭装卸公司工作、亲身体验过码头号子的韩纬国是表演队指导。他回忆说:“我是1962年进入公司的,当时叫上港一区,从东昌路码头一直到白莲泾,是上海港当时最长的一个码头岸线。码头工人装卸货物品种也最多,集中了各个地方的码头工人,他们搬货物时都要喊号子,因各地方言不同,码头号子也最为丰富。但我开始工作时,已经有了机械作业,码头上喊号子不多了,码头号子逐渐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从首次亮相到走向国际舞台

  “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的成立,重拾对这一劳动艺术的演绎,并对上海港码头号子成为国家级非遗的宣传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塘桥街道群文科科长罗建川说。

  2007年首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码头号子在全国观众面前第一次亮相。27个省市、33个民族参与角逐,码头号子从10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进入最后决赛。“各省市基本都是专业队伍,而码头号子都是非专业的草根。我跟队员讲,要把码头号子的内涵、气势唱出来,这是我们的优势。”李志豪回忆,那次表演震撼全场,全场观众跟着码头号子的节拍鼓掌。最终获得多人组合组银奖。

  此后,码头号子表演队频频在各省市演出。2008年,“上海港码头号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塘桥街道为此成立6人创编组。“创编组的任务,就是把被记录下来的码头号子曲谱和录音整理出来,进行教唱,编入节目。2011年、2012年,码头号子表演队分别赴德国和巴西演出,走向了国际舞台。这几年,码头号子表演队还走进了校园。2012年,他们走进上海师范大学为谢晋影视学院学生讲课,为闵行区50位音乐老师授课;2013年5月,又为上海进才中学国际部学生授课。

  传承获得专业支持

  作为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成了城市精神的呐喊者。

  但他们依然焦虑。在罗建川看来,码头号子的基本保护工作做了不少,包括整理资料档案,翻录原来的录音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等。但号子的土壤已经消失,机械化代替了人力,保存、发扬号子,关键是让更多人知道它。“年轻一代对码头号子不了解,我们要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告诉他们当年那段靠人挑出来的历史。”

  码头号子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副队长陈渝生说:“表演队的队员,最大80岁,最小59岁,年轻人难以寻觅。”同时,表演队队长张孚玉也表示:“我们根据以前的录音和上世纪60年代专家采风的几十首码头号子曲谱,至今才整理了不到十首。如果没有专业支撑,更新演出节目做起来很难。”

  而最近这一困局有望突破。

  不久前,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到塘桥街道调研,了解“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保护传承情况。他当即表示,要把码头号子的保护传承工作与专业研究对接起来。一个月后,他给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写了封亲笔信,希望上音能派出专家,在音乐方面为“上海港码头号子”提供专业的支持。

  “很快佳音就传来。”罗建川说,塘桥街道已与上海音乐学院达成节目创编、资料整理方面的合作共识,接下来将形成相关项目。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