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海“老龄化”曲艺上演 “草根”艺人献艺(图)

2016年01月20日 22: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青海“老龄化”曲艺上演“草根”艺人献艺(图)
    图为青海传统曲艺道情表演。青海道情青海汉族曲种,广泛流行于该省河湟川水地区,该种剧目源于唐代,是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舞台皮影表演。舞台皮影相较传统“一盏灯一片布一个人”的表演形式,其艺人手中皮影被放大1.2米至1.5米左右,表演队伍一般由9人组成(含鼓乐队),表演时每人需操执一剧中人物进行演出。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打搅儿表演。打搅儿是青海地方曲艺中一个很别致的汉族戏曲剧种,其篇幅短小,风格诙谐、幽默,流行于东部农业区,是曲艺艺人即兴演唱的风趣幽默的小段,其形式介乎绕口令和顺口溜之间。一般多在演唱平弦戏、贤孝正曲前后穿插演唱。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打搅儿表演。打搅儿是青海地方曲艺中一个很别致的汉族戏曲剧种,其篇幅短小,风格诙谐、幽默,流行于东部农业区,是曲艺艺人即兴演唱的风趣幽默的小段,其形式介乎绕口令和顺口溜之间。一般多在演唱平弦戏、贤孝正曲前后穿插演唱。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花儿”表演。“花儿”又名“少年”。该种曲目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其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2009年9月“花儿”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花儿”表演。“花儿”又名“少年”。该种曲目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其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2009年9月“花儿”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平弦表演。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是青海省一种新兴的汉族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该省河湟川水地区,该种曲目表演时艺人手持筷子,一手夹瓷碟互相敲击掌握节奏,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婉转,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云鹏 摄
图为青海平弦表演。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是青海省一种新兴的汉族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该省河湟川水地区,该种曲目表演时艺人手持筷子,一手夹瓷碟互相敲击掌握节奏,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婉转,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云鹏 摄

  中新网青海海晏1月20日电 (记者 罗云鹏)20日,由青海省文联组织的送欢笑下基层曲艺演出在青海省海晏县文化馆上演。当日,涵盖贤孝、打搅儿、花儿、平弦以及皮影等青海民间传统“草根”曲艺精粹被搬上舞台。据了解,伴随老一辈“草根”艺人退出舞台,目前该省传统曲艺也面临“老龄化”趋势,多种剧目正面临断层之境。此次表演旨在传播传统“草根”曲艺文化魅力,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及接班传承。(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