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蜀文明遗址冲刺申遗 以金沙和三星堆为核心

2016年03月08日 07: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900全唐诗,371首写到“羌笛”。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民间,羌笛却日渐式微,面临“消逝”的困境。

  非遗传承人减少或消失,羌笛绝非孤例。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说,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非遗资源大省,但现在却面临着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缺失。“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我们正在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守住中国的传统工艺;同时我们也在抢救性保护非遗传承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华西都市报: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川经验”是什么?

  郑晓幸:除了按照非遗保护法、文物法采取措施外,我们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如国际非遗节来提升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现在非遗在四川基本大家对他的认知度、普及度都非常高了,这对我们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对于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我们建立了藏羌彝文化产业带,这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而且是唯一的地区性战略上升到“十三五”规划。同时,四川编制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规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14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88.2491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

  在一些非遗濒危地区,我们建立了羌族生态文化保护区,有些已经成为联合国濒危保护项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四川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都给予了经费支持和项目支持。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记忆四川”,利用“互联网+”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另外,我们正在加快四川省非遗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

  华西都市报: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惠及公众?

  郑晓幸: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非遗资源,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把非遗保护与老百姓通过非遗保护文化致富结合起来,留住农村文脉。在一些传统文化村落、传统文化街区,我们让非遗项目集聚,特别是灾后文化重建中间,好多地方都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产业带。四川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项目,在全国是最多的,特别是一些非遗传统手工业,已经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亮点。

  四川一直在践行让文化遗产惠及公众,让公众共享文化成果。以“成都大庙会”“自贡国际灯会”“凉山火把节”等为代表的假日文化旅游精品,极大丰富了群众假日文化生活;84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其保护利用也惠及地方民众。当然,未来我们完全还可以推动更多的各级文保单位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改变“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不利局面。

  打造一批“中国工匠”

  华西都市报:“工匠精神”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非遗传承人提出怎样的新要求?

  郑晓幸:非遗手工技艺项目普遍存在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人年龄偏大、青年人缺乏学习兴趣、招收年轻传承人困难的问题,致使非遗传承人面临着消失的情况。非遗手工技艺项目与市场对接度较差,传承人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意设计能力,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我们开展文化记忆工程,就把一些传承人的记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还有通过与高校联合进行培训,利用科技创新,解决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传承人的徒弟在传承过程中的一些难关或技术节点。目前,四川选了三所大学,正在开展这项工作,希望在四川打造和推出一批叫得响的“中国工匠”。

  今年两会上,我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保护计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战略深度衔接。比如通过制定国家计划和政策,为手工技艺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场地,支持他们带徒授艺,招收培养更多的年轻学徒;充分利用全国大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大规模的全国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帮助提升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鼓励传统手工技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增加中国传统工艺的附加值,促进非遗融进现代生活;鼓励各地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结合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开设劳技课、兴趣课,把非遗教学纳入教育大纲,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验和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培养和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一代一传承下去。

  古蜀文明遗址金沙三星堆冲刺申遗

  华西都市报:四川申遗工作有什么新打算?

  郑晓幸:最近两年,古蜀文明遗址开始冲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在敦促地方政府开展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加强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之外,建立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库和有效反应机制,实施全面科学持续的考古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也即将展开。与此同时,蜀道也被省住建厅、文化厅作为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点项目。如何发掘蜀道的文化内涵、如何加大保护的力度、如何鄰选出最有价值的文物点等工作,都是未来的工作之重。

  除此之外,串起汉藏文化经济交流的茶马古道、藏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这些具备申遗条件的遗产项目也被赋予了宏伟目标,我们将努力争取早日将它们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华西都市报:你所指的古蜀文明遗址是否有具体所指?

  郑晓幸:古蜀文明是非常灿烂,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十分神秘,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开。我们就是要以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明为核心,代表古蜀文明遗址冲刺申遗。

  探索“乡村记忆”工程守住乡愁

  华西都市报:公共文化体系向城乡基层倾斜,如何守住“乡愁”?

  郑晓幸:在现代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也正不断遭受着“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传统村落在逐渐大量消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2年只有230万个。其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平均每年以较高速度递减,村落消亡迅猛势头难以阻挡。特别是,我国77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约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和传统村落,整体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文物保护单位急需抢救保护,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正逐步消失,一些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信息正在消亡。

  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探索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新路子,不能让“旅游性破坏”、“开发性的破坏”,让文化遗产“加速折旧”、“文化变异”。

  四川有84个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3个村落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探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用具体项目工程带动传统村落保护。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禁止传统村落中各类破坏活动和行为。

  华西都市报记者 田雪皎 丁伟北京摄影报道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