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考古表明:4000多年前陕北高原已种植粟黍

2016年08月11日 13: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西安8月11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11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表明,距今4000多年的陕北榆林寨峁梁遗址,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粟和黍为主,还可能采集可以食用的藜以应对食物危机。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附近一处椭圆形山峁上,除南侧与其它山梁相接外,三面均临深崖。考古人员曾在遗址内清理出房址66座、圆坑10座、方坑3座,并出土了陶、石、骨等200余件标本。

  据了解,寨峁梁遗址是陕北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该遗址与石峁城址相距不远,同处秃尾河流域。若以石峁城址作为黄土高原北部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则寨峁梁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对比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该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理解。

  寨峁梁遗址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单室窑洞和前后室窑洞,窑洞内一般都会有灶址存在,窑洞内的灶上土样是此次浮选的主要来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表示,考古人员采集了土样,浮选出粟、黍、藜、猪毛菜、胡枝子等13种植物种子。浮选结果显示,寨峁梁遗址当时的农业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黍的地位略低于粟。遗址中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藜,可能是作为一种补充性的食物资源。

  据介绍,当时北方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种植粟为主、黍为辅的典型旱作农业,粟的重要性一般是要远高于黍的,但是寨峁梁遗址的情况略有不同,黍的重要性也很突出。据分析,寨峁梁遗址所处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使得黍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藜、胡枝子等种子是常见的旱地杂草。寨峁梁遗址发现的粟、黍、藜一起出现的现象,说明藜属植物很可能也是当时的食物之一。(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