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十三陵建监控中心升级安保 3000余件文物进新库房

2016年08月23日 09: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记者 赵婷婷)今年是明十三陵定陵发掘60周年。纪念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昨天在明十三陵拉开帷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陵将全面升级安保措施,在更新所有陵寝监控、红外探测、防盗掘等设施,增加重点监控区域的基础上,将筹建大监控中心,汇总所有监控信息,便于实时全面监测。

  明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按计划大规模发掘的皇陵。国内其它可供参观的皇陵地宫,或曾被盗墓,或是在外力作用下被偶然发现,但都是在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后才进行抢救性发掘。只有定陵是在保存完整的状态下,由专业考古工作人员发掘的。然而,定陵地宫发掘中留下的遗憾和教训,最终也促成此后中国文物考古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基本方针。

  目前,明十三陵中只有定陵、长陵、昭陵和神路对外开放,其余十座陵寝仍在封闭保护中。近两年,全国文物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与十三陵相隔不远的清东陵去年以来已接连发生数起盗窃案件。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去年全国共接报各级文物安全案件143起,其中文物火灾事故23起,文物盗窃盗抢案件29起,古文化遗址、墓葬被盗掘案件83起。全国古墓葬被盗掘、文物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被盗卖情况较为严重。

  面对严峻的文物安全形势,去年年底,十三陵启用了新的地下文物库房,3000余件定陵文物在地下找到了妥善的存放之处,也有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十三陵对所有陵寝加装了智慧化保护措施,实现了360度无死角视频监控和红外感应的防盗掘系统,再加上护陵员24小时守护,基本可以做到“只要铁镐一动土,系统就能发出报警。”

  此前,十三陵也有安防技防设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略显落后。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昨日透露,此次不仅对所有陵寝的监控、红外探测、防盗掘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而且增加了重点监控区域,“所有陵寝的宝城周边都安装了感应式防盗掘系统。”此外,十三陵正在筹建一个大型监控中心,可以汇总所有的监控信息,便于实时全面监测。

  防控措施的升级,还便于特区办及时发现陵寝内游览状况,对突发状况应急处理。此前,“十三陵地宫内祈福钱币成堆无人清理”的图片曾引发网友热议。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游客的自发行为虽然难以杜绝,但在监控系统的帮助下,景区可以及时清理游客投币,并对游客行为加以适当引导。

  延伸

  可移动石刻文物统一迁移管理

  明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表示,现在世界各国的文物保护主要还是靠人防和技防,技防设施主要有监控、红外探测、感应式防盗掘措施等。目前,明十三陵的整体安保状况属于比较好的水平。近几年我国文物盗掘多发,与各文保单位安保措施不力有关,也与管理部门管理疏忽不无关系。据了解,最近因屡屡被盗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清东陵已经派人于日前赴明十三陵学习安保经验。

  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十三陵野外石刻曾经受到盗窃的威胁。2013年,十三陵曾发现多起偷盗献陵丹陛石的事情,由于护陵员发现及时,没有发生文物丢失。为加强对野外石刻的管护,当年十三陵为500余件不可移动的野外石刻加装防护网及红外报警设备。在此基础上,十三陵目前已将可移动的石刻文物移至安全区统一管理。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