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隋炀帝萧后凤冠展出 或为唐太宗所赏陪葬品

2016年09月19日 09:2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隋炀帝萧后凤冠展出或为唐太宗所赏陪葬品

  被泥土包裹的萧后冠。

  萧后冠的意义

  1.明确萧后冠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为研究隋唐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首次发现隋唐时期南方地区的棉,为中国棉花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3.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揭示了隋唐铜钗、钿花的工艺特征。

  萧后冠仿制品十分华美。

  陈咏 摄

  昨天,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放入展品陈列柜中,其中一个半包裹在泥土中的铜花凤冠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已发现文物中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隋炀帝萧皇后凤冠。

  昨天,“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与公众见面,真版和仿版萧后冠分别陈列在独立展柜里展出,首次向社会展示。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隋唐时期等级最高的冠。据悉,该展览持续到10月18日。 通讯员 时宇星 陈晶晶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咏

  真冠上有水滴状头饰

  2013年3月,扬州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后被确定为隋炀帝杨广墓和皇后萧后墓。考古人员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400余件(套),一件极为珍贵的皇后礼冠,因属于萧皇后而被称作萧后冠。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300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十余件(套)由萧后冠实验室考古出的成果。在3D打印的萧后冠模型旁,还陈列着从萧后墓里清理出的辟雍砚、玉璋、铜灯。这三件文物此前曾展出过,但因它们能够直接佐证萧后身份,且为典型的隋末唐初器物,所以再次展出。

  作为重头戏的真版和仿版萧后冠,被分别陈列在独立展柜里相邻展示。历经千年,萧后礼冠虽被泥土包裹,但仍能看到水滴形状的头饰,部分泥土下露出的黄铜色花瓣中,有小石人直立在花蕊间。主持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介绍,因为扬州的酸性土壤不适合金属质文物的保存,萧后冠腐蚀严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修复,萧后冠上一些脆弱饰件的形状得以完整维持。

  和深埋地下千年的真版萧后冠不同,历经半年制作完成的萧后冠仿制品则十分华美。据介绍,萧后冠上有13棵花树、166片铜花瓣、12片水滴形头饰,尽显皇家气派。专家表示,仿制冠的花瓣、花蕊、花茎,以及其他材质,都与萧后冠的材料完全相同。

  保存泥土避二次伤害

  “我们运用超清显微镜、扫描电镜、X光机、光谱仪、3D扫描仪等等这些现代化的尖端设备,一步步还原萧后冠最初的模样。”杨军昌教授展示了萧后冠的X光片,“运用X光机,可以看到冠是由2个博鬓、2道呈十字交叉的‘梁’和3道呈环带的‘箍’组成基本架构,框架构件上分布着13棵花树。”

  杨军昌表示,历时两年多的萧后冠修复工作如今已经完成。目前已知的萧后冠上包含的材料,有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工艺则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铸造、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杨军昌说,他们曾想把萧后冠上的泥土都清理干净,但发现由于保存状况极差,此举极有可能给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包裹它的土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保护支撑的作用。如果全部清掉,冠饰可能立刻就会散架。”所以展览中呈现在公众眼中的,仅仅是“一坨”半包裹在泥土中初具雏形的冠饰。

  凤冠再揭秘

  唐太宗赏的陪葬品

  花树数超唐代皇后

  考古人员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这顶礼冠并非萧后生前所戴之物,很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赏赐的陪葬品。从礼制上看,规格甚至高过了唐代的皇后。

  束家平说,“萧后是历史上少有的前朝皇后由后朝按照皇后规制安葬的个案,因此她的礼冠在发掘时并非戴在头上,而是摆在棺椁东侧一个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我们判断这礼冠应是唐太宗给她的哀荣。”杨军昌也表示,“唐史所载,皇后礼冠花树数量为12,而萧后冠则有13,这些很可能都是下葬时唐太宗李世民给予她的礼遇。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据透露,萧后墓内还发现了她的骸骨,目前仍在进行实验室考古和清理工作。目前,扬州规划建设的隋炀帝遗址公园已进入评估和审核阶段,未来包括骸骨、萧后冠等在内的珍贵文物都将在该遗址公园原址保护、展出。

  据新华社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