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能吃”的舞台剧《shang·点心》沪上开演

2016年10月16日 22: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上海10月16日电 (王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华韵中欧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2016第二届国际青年创意文化周”(以下简称“创意文化周”)压轴大戏——浸入式先锋舞台剧《shang·点心》16日晚在上海正式开演。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剧的观众从入场起就置身于老上海弄堂,开始边走边吃、边看边吃;而当舞台剧结束,观众尚沉浸在对剧中“酥囡囡”的想象中时,现实版的剧创点心“酥囡囡”已被端到面前。这种融入式的互动形式和边看边吃的全新体验,令现场不少观众笑称:这是一部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能吃、好吃的舞台剧。

  《shang·点心》讲述了来自上海点心世家的85后青年宗毅与点心大师爷爷“小神通”的故事。通过几个年代间的穿越,宗毅看懂了一代匠人对“手艺”的虔诚,也参悟了创新的根基在于传承。

  谈及剧情的设计,出品人Vivi表示,上海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政府也一直在倡导全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但从实际效果看,非遗始终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对非遗的传承是否意味着刻板死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创意文化周活动期间,Vivi的团队寻访了许多点心名师和民间达人。期间,一个观点“神奇”地在几代人之间暗合了,即: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以传承为根基,以变革为枝叶,“非遗”这棵树才可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此外,《shang·点心》的演出过程中,上海话和普通话几乎各占一半。曾有人担心如此安排会让部分新上海人听不懂,但Vivi表示,这正是《shang·点心》想要给观众带来的另一层思考: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符号,上海开埠百年来,上海话经过演变至此却未灭失;而人们移居到一个新的城市,若要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首先就要从语言开始。该剧还特别邀请了会说上海话的老外进行客串。

  “小点心有大文化、大形象,台湾有太阳饼、凤梨酥,日本有和菓子,上海有什么做不到呢?”Vivi自信地说。(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