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树才:翻译总是对原文的增加或者减少

2016年10月27日 2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诗人、翻译家们合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

诗人、翻译家们合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上官云)26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第三季——跨越语言的诗意:2016中外诗人对话百年新诗与互译”活动在北京举行,安妮柯·布拉辛哈等多位中外诗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提到诗歌翻译,诗人、翻译家树才说,对于诗歌而言,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另外一个形式、一种从原文出发的创作形式。

  在翻译工作中,由于诗歌的意韵等特殊性,一般会认为是比较难翻译的体裁。诗人李少君表示,自己的作品《傍晚》先后被三个人翻译过,反而让它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傍晚》描写我喊散步的父亲回来吃饭的情形。他们的翻译让我感受到,这首诗可以理解成我跟黑暗在争夺我的父亲,我可以用语言把我的父亲从黑暗中解救出来,这是我以前没想到过角度”。

  树才在发言。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

树才在发言。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

  对于这个翻译感悟,树才认为,对于原著意味来说,翻译一向被认为是“减少”了什么,但李少君的经验有效的质疑了这一点,“这让我们看到,翻译有可能也是‘增加’。或许可以说,翻译总是对原文的增加或者减少”。

  女诗人吕约也参加了这次翻译工作坊的活动。她觉得,刚开始互译的时候,自己和国外的诗人、翻译家们都觉得对彼此的语言很陌生,“翻译的过程就是我们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面,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对方诗歌的本质和风格”。

  “首先,我们互相阅读作品,然后交流提问,有时候会具体到一个词语。这让我感觉像是用汉语重写和再创造一首诗。”吕约笑着说道。

  荷兰桂冠诗人安妮·费赫特表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则是帮助翻译的一个工具,“我们在翻译吕约诗歌的时候,也会讨论一些很有趣的问题,这是一种理解的艺术”。(完)


【编辑:张曦】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