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顺治皇帝在哪里火化的? 秉炬于景山寿皇殿

2016年11月03日 15:4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肖欣乾

  本报8月11日文史版曾刊发《老北京“五镇”之东镇——神木厂在东直门外还是广渠门外》一文,就景山公园在绮望楼举办的《景山历史文化展》中将“东镇”神木厂写成在“东直门外”提出质疑,并以详实的史籍资料论证了老北京“五镇”中的“东镇”应为广渠门。此外,还指出了在寿皇殿的介绍中将东侧牌楼上乾隆皇帝御题的“绍闻祗遹”中的“祗”字写错了等。景山公园知错即改,展板上这两处文字现在都已做了更正。但令人遗憾的是,展览中仍然存在一些疏漏,比如,在介绍北京城肇始的展板上,将“曰”字错写成“约”:“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约蓟’……”此外,在介绍寿皇殿的文字下面也有一处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后遗体火化移棺于景山寿皇殿。”从这句话来看,顺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寿皇殿的,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

  “其名约蓟”还是“其名曰蓟”?

  “曰”的本义为“说” “约” 的本义为缠束

  正在景山公园绮望楼举办的《景山历史文化展》,通过大量的文物资料、历史图片、3D影像等,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景山地处老北京中轴线的独特地位及其历史变迁。前言后面的第一块展板即介绍了《公元前1045年 北京建城》,但下面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约蓟’……”显然,这里的“约”本该是“曰”字,“其名约蓟”应为“其名曰蓟”。

  “约”和“曰”能“通假”吗?先看“曰”,“曰”字是一个指事字,在甲骨文中,其形象很像是一个倒置的木铎。木铎是起源于夏商、以木为舌的一种青铜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常用木铎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曰”字的“口”像是铎身,上面的小横像是铎舌。木铎倒置,表示振铎者将发语以告人。故“曰”字的本义为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曰”字是在“口”的上边加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造字本义是开口说话。东汉许慎的《说文·曰部》称:“曰,词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云’、‘曰’双声也。”再看“约”,“约”字是一个形声字,从“糸”,“勺”声。“糸”的本义是细丝,或丝绳,可用于捆绑;“勺”是容量极小、空间有限的容器。“约”为用绳索捆绑使物体处于有限范围内。《说文·糸部》:“约,缠束也。”“束”是将散开之物捆绑在一起,“约”即为束缚、捆缚,所以,“约”的本义就是制约、约束。由此可见,“约”字完全没有“说”的含义,“曰”和“约”二字不能通用。

  那么,蓟城是怎么来的呢?早在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城”,“蓟”和“燕”是北京地区两个自然生长的邦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了周王朝。为加强对中国北方的统治,分封了先圣王(一说黄帝,一说尧帝)的后裔于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礼记·乐记》也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据说,“蓟”的得名源于蓟丘,而“蓟丘”的得名又是源于这里最早生长着一种叫“蓟”的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蓟”属于菊科,有“大蓟”和“小蓟”之分。小蓟是人们通常说的“刺儿菜”,大蓟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一米以上,茎有刺,叶子羽状,花紫色,可入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漯水注》中记载:“……昔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有关专家考证,蓟丘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蓟城的遗址。到了周成王时,又封王室贵族召公于北燕。“北燕”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燕”遂将国都都城也迁到了“蓟”。“蓟城”作为北京城的源头,正如绮望楼《景山历史文化展》所说的“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其名曰蓟,其时为周’”。

  顺治皇帝究竟是在哪里火化的?

  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 秉炬于景山寿皇殿

  在绮望楼的《景山历史文化展》中,有一张记述景山历史变迁的大事年表,其中清代年表中的文字介绍是:“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谕礼、工二部,更万岁山为景山。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后遗体火化移棺于景山寿皇殿。”从这句话来看,1661年,顺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寿皇殿的,然而,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38年3月15日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18年。1661年2月5日,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建于明嘉靖年间,建筑形式为工字形殿,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逝于养心殿。其中,顺治是自愿火化的唯一一个皇帝。《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顺治皇帝驾崩后,在乾清宫停灵27天。“ 四月十七日,梓宫出东华门移至景山寿皇殿”。停灵百日之后,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遗体火化后,其宝宫(骨灰罐)安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也就是说,顺治皇帝以天花甍于养心殿,“移棺于景山寿皇殿”后,才进行了遗体火化。

  对于顺治帝之死以及后来到景山火化,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在《大故宫》里进行过详细考证。他认为,顺治皇帝因患天花死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间挂帷帐的龙床上,不仅有正史记载,还有很多其他佐证。比如,因顺治帝患天花,清廷曾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顺治帝病危时,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帝的口授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到初七日傍晚撰写并修改完毕。当夜,顺治帝甍。

  关于遗体火化,顺治皇帝也有遗嘱:“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皇帝遗体的火化仪式由溪森和尚主持。顺治帝之所以希望溪森和尚来为自己进行火化,一是因为溪森和尚常与他一起讲经说法,当年他想出家时就曾找溪森和尚来剃度;二是顺治皇帝的爱妃董鄂妃的遗体也是由溪森和尚火化的。顺治皇帝驾崩之时,溪森和尚正在杭州,接到顺治帝遗旨后马上赶赴京城。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文武百官齐聚景山寿皇殿前,孝庄文皇后一身黑色素服,悲哀至极。溪森和尚按照顺治帝的生前安排,早早赶到景山寿皇殿准备为顺治帝遗体秉炬火化。当他举起火把点燃干柴烧棺材时,文武百官哭声震天,孝庄文皇后更是悲声不绝。溪森和尚圆寂后,其门人超德等编撰的《明道正觉溪森禅师语录》曾记载了有关火化之事。《五灯全书》引溪森语录云:世祖遗诏,召师(溪森)至景山寿皇殿秉炬,曰: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顾左右曰:寿皇殿前,官马大路。遂进炬……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