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澜首部跨界新书探寻人工智能 用150小时采访素材

2017年08月17日 04:0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杨澜首部跨界新书探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在京首发,用150个小时采访素材,说明“它是人类反光镜”

  昨日下午,著名媒体人杨澜的第一部跨界书籍《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及同名电子书,在京举行盛大首发式。作为国内首位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的媒体人,她带领团队历时一年,跨越20多个城市,采访80多位顶尖行业专家,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同时,书写下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杨澜说:“这本书的文字基于我们近150个小时的采访素材,这其中有人的故事,有历史的故事,也有小的知识点。”对于这次旅程,她有感而发:“人工智能是一面反光镜,照见人类的智慧与善恶,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和爱。”

  现状

  “人工智能就在身边”

  “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和图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就像双胞胎,但是它的父母有点多,有很大的亲友团。”首发式现场,杨澜笑着请出幕后团队,纪录片总制片人李志新、总导演刘宏宇等主创一起分享这趟“非凡之旅”。

  李志新透露,从2015年底就开始筹划人工智能项目。“有很多朋友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好莱坞科幻电影大片。作为媒体人,我们觉得有义务有责任让大家了解人工智能,看似有点遥不可及,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英国采访了一位视力有障碍的父亲,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又重新看到了最心爱女儿的面容,“人工智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此外,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著名科幻文学作家郝景芳也前来助阵。杨澜透露,李开复是节目的主要顾问之一。“他在业界有非常资深的人脉和非常好的口碑,其中有若干非常重要的科学家,还是开复老师亲自帮我们写的推荐信。”谈到人工智能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李开复举例说:“你打开手机上面每个APP,几乎都是人工智能。”

  未来

  “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做”

  在人工智能前景的讨论中,李开复保守估计,今天人类50%做的重复性工作,比如流水线工人、客服、司机等,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但若因此将人工智能看成灾难,甚至不思进取,并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郝景芳也认为,未来哪种可能都有,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做。“如果我们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便捷,能够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共处,那就是光明的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是否能统治人类的“终极命题”,杨澜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人类就要毁灭,这样悲观的想法在我这次探寻之后,基本上打消了。在短期之内,这是杞人忧天,不必担心。但是我们的确有一些现实的问题,像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的创始人斯瓦布先生写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提到在科技革命和认知革命的时代,究竟谁掌握这样的技术,并且用它做什么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让这个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人手中,造成更大收入的不平等,还是希望它能够普惠的,能够为整个人类的创造力赋能。”

  采写/新京报记者 凌晨

【编辑:吉翔】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