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出地震“阴霾”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结硕果

2017年11月18日 2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来自宁强、凤县、茂县、理县、汶川等地的羌族同胞齐聚四川北川,身着节日的盛装,跳着欢快的沙朗,共庆新年。新生广场上,欢声笑声回荡在每个角落。杨勇 摄  

  中新社四川茂县11月18日电 题:走出地震“阴霾”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结硕果

  作者 岳依桐

  嘹亮的羌笛声、高亢的羌族民歌、灵活多变的羊皮鼓舞……18日,正值农历十月初一,来自四川省各地的羌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齐聚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中国古羌城”,庆祝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羌年。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四川省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也是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但“5.12”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羌族文化存续的重要空间,羌族村寨及民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成果严重损毁,许多传承已久的羌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抢救保护羌族文化,2008年10月,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简称保护区,下同)正式设立,而今年的“羌年”盛会恰逢四川省首届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的举行,这也是自“5.12”汶川地震后首次对羌族传统文化保护成效进行展示。

  据介绍,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包括1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羌年”、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0个省级非遗项目、219个市(州)级非遗项目和354个县级非遗项目。

  “本次成果展包括羌语传习班、非遗项目活态展演和实物展演、以及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简称传习中心,下同)等部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广新局局长陈顺清介绍,保护区设立的9年时间内,羌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羌族人民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非常高,而通过开发衍生的文创产品,也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

  “我从12岁就开始学习‘羌绣’了,先在绣片上设计好花样,然后再进行刺绣,虽然绣一条腰带就需要一周左右时间,但我很享受绣花的过程。”今年43岁的王秀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传承人之一,同时,她也是传习中心的一名老师,目前,传习中心里的6位“羌绣”老师总共要教导百余名学生学习这项羌族传统技艺。

  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民众围着篝火跳着充满特色的“莎朗舞”,手捧着鲜亮“羌红”(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的羌族男女面带笑容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地震带来的伤痛早已被抚平,而羌族传统文化将继续长久地传承下去。(完)

【编辑:李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