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运河文化代表民族自信

2017年12月02日 2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运河文化代表民族自信
    张谨(右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徐和建、杭州市运河集团董事长高小辉开展“京杭对话”。 王刚 摄
图为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现场。 王刚 摄
图为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现场。 王刚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 (见习记者 杨韵仪)“如果大家了解了运河的‘超级工程’,就会知道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强,我们需要宣扬这种价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正是从这里产生。”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张谨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背后折射的活力和创造力值得深入挖掘。

  当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构建”为主题,广邀来自国内外运河研究专家和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代表梳理大运河文化发展脉络,探讨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开发,共同推动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重回中国大运河的南端重镇杭州,张谨感到心潮澎湃。自2006年开始,张谨和她的团队一起走过了8年漫漫申遗路,用脚步丈量3200公里长的大运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追寻大运河2000余年的脉络。

  张谨还记得国际专家在看完申遗文本时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文明的摇篮”,这让她感到清醒和震撼。她说,当下大部分人对中国大运河的了解仅仅只停留在文化层面,甚至将中国古代事物视作落后产物,而其巨大的工程成就和科技价值则往往被忽视。

  “古代建造大运河的许多技术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古人的智慧在今天来看还是非常不可思议。”张谨举例,在没有卫星和无人机进行地形和高层测绘的千百年前,中国大运河就能实现几千公里范围内水量和高层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令人惊叹。

  近年来,张谨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中国大运河关注度的不断升温,文化、经济、资本等领域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上,许多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始酝酿规划发掘大运河更多的价值,而不少城市已经付诸实践。

  本次论坛也发起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产业联盟和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江城市协作体,在张谨看来,这反映了中国大运河已成为联通南北的智慧之河,沟通着不同省份、城市的经验和人才。

  她表示,大运河沿线城市保护开发利用的经验参差不齐,杭州等经验丰富的城市通过输出和共享经验、人才、资金等资源,能带动大运河文化带全线的建设,在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同时,增进公众对中国大运河的深入了解。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工作者,张谨说,虽然申遗工作已经结束,但她会继续身体力行科普关于中国大运河全方位的价值,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继续闪烁充满生机的光芒。

  据悉,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杭州运河集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执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杭州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支持。(完)

【编辑:刘羡】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