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当代著名学者书画邀请展在天津荣宝斋举办

2018年06月29日 11:04 来源:海外网 参与互动 

  当代著名学者书画邀请展在天津荣宝斋举办

  2018年6月16日,荣宝斋中国书房在天津举办了“雅意入怀--当代著名学者书画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参展书画家共四位,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卢永璘教授和柳春蕊副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冯健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东方乔副教授。

  来自北京和天津书画界、诗词界的诸多著名学者专家、书画家和诗人出席了研讨会。荣宝斋副总经理、中国美协理事唐辉先生,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先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邵佩英先生,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尹沧海先生,天津市诗词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陈云君先生,北京大学博导、著名学者祝帅先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赵大鹏、赵建忠、郭长保和韩石先生,天津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迟连庄、李军先生,天津市著名画家柴寿武先生及广大的书画诗词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1530236735204595.png

 

书画展暨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

1530236812727662.png

 

四位参展书画家 左起依次为冯健、东方乔、卢永璘和柳春蕊

  此次活动,由荣宝斋(天津)总经理王彬先生主持。各位到会专家就活动的成功举办致以衷心祝贺并就书画创作与学问修养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荣宝斋副总经理唐辉先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书画发展的见解。他指出,随着最近20多年中国书法走发展到当代,书法的文化内涵被弱化,在这种前提下,学者书法重新得到社会重视。他认为书画的审美功能要强调品味和文化底蕴。在这次展览中,各位学者的作品都非常好,从学术高度上开展书画创作,学者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具有将欣赏者带进特定意境中去的功能,体现了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其审美需求得到有效表达。

1530236907723647.png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先生致辞

  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先生回顾了28年前他在北京大学进修的经历,当年听了卢永璘老师讲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认为在北大进修的那半年,听了很多文化方面的课程,对自己的书法创作促进很大,非常难忘。

  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尹沧海先生认为,书法有统一的文化尺度,有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书法是文心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理念下的“技术”,只有借助文化,书法水准才能提高到新的高度。

1530236980916725.png

 

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先生致辞

  天津市诗词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陈云君先生对此次研讨会主题“雅意入怀”作了阐释,对“京津四友”的书画作品做了点评,认为这些作品体现出作者们深厚的学术造诣。陈先生认为古人把琴棋书画作为余事,把经史子集作为正事,但现代社会这一定位发生了变化,书画竟然成为谋生手段,这样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书画的功能发生变化。其实,书画要耐得住寂寞,胸中有“清风明月”,心中有宗教意识,琴棋书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参展的四位书画家,都是读书人,尽管技法上未必完善,但一旦他们拿起笔来,便满纸书卷气,这是十分难得的,对于当今浮燥的社会无疑是一味清凉剂。从这种意义讲,荣宝斋举办学者书画邀请展,功德无量。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邵佩英先生也做了发言。他认为,当前中国书坛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强调展览的功益性,带来了人心的浮燥,现代专业的书法家们除了技法没有别的,几乎不会写作诗词。而这次学者书画邀请展,最大的特点是不浮燥,很雅致,作者们都是做学问的人,看不到狂燥,他们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学问上,书画只是“余事”。这对当前书坛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很好的纠正。

  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书画协会秘书长祝帅研究员也做了即席发言。他代表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说四位学者的书画作品展览在天津举办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参展作者中有三位是北大教授,而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创立100周年;另一方面,当年北大、清华、南开共同组建西南联大,因而这次京津高校四人联展也是对历史友谊的延续。四位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著作等身,但同时,他们对书画创作的追求并没有放弃专业性的要求和严格的技法训练,从他们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他们的书画创作实践恰恰说明他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那就是“回归日常书写”,这是非常难得的。

1530237055602384.png

 

气氛热烈的学术研讨会现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璘先生,以低调的姿态讲述了他对这次展览的理解。他说,相对于“著名学者”,他说更喜欢“教书匠”这一个词。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教师和“学者”,而所谓的“学者”,引用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就是学习的人。自己平时的业务方向主要是研究古代文论,书法确确实实是“余事”,由于和吴小如先生接触较多,受他的影响也较大。但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东方乔先生结合自身学习和研究书法的经历发表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他提出读书是书法的底蕴所在,自己坚持每天读书、写字。在作品中追求禅意,不慕名利,踏实读书,保持做学问的平和心态。读自己的书,心态放平,远离名利,静字入心,是他一直奉行的准则。陈云君先生对东方乔先生的书法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东方乔先生的书法深谙“计白当黑”之理,妙处在于“留白”,营造了散淡静穆的意境,没有多年的临帖功力不能至此。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柳春蕊(号磬如)以他熟悉的吴孟复先生的旧体诗文和吴小如先生的书法旧体诗为例,认为学者的诗书造诣与他的文化个性紧密统一;并结合黄山谷的书论与文论,阐发了古人所谓“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字如其人”的深刻内涵。他从多年讲授先秦诸子学的心得出发,认为艺术家要善养庄子所说的“天和”和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将“清气”、“奇气”、“正气”入心入诗入字。以自然之性陶冶情操,以超然之态写字做人,敢于任事,敢言公理,清气贯注,不与流俗。主张学习“咸光同治”时期,如曾国藩、郭嵩焘、彭玉麟等人的事功书法与文章,并下移到蔡元培、马一浮、章太炎、梁漱溟、鲁迅、沈尹默等,从中开拓中国诗词和学人书画的新领地。

  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型书画家冯健先生也发表了自己对这次展览的看法。他说,对比这次展览和专业书法展览,存在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今书坛,专业书法家们强调自立面貌甚至张扬个性,但凡是看过书协各种展览的观众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展览的面目雷同、千人一面;这次展览的三位学者书法家,书法于他们而言只是学问的“余事”,但作品流露出一种“清气”,他们并未强调自我面貌而面貌自立,值得思考。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北大本科生教学中以书法作为激励机制的故事。他强调用书画记录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除了专业教育以外,作为人文地理专业教师,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将书法融入日常教学,手写作业、毛笔批改、不用助教,成立人文地理书法兴趣小组微信群,请书法家在微信群里指导同学如何把字写好,身体力行地钻研诗、书、画、印的创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诗意,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建忠教授也做了发言。他提出在书法创作中,技巧和“书卷气”是否能结合的命题。他对东方乔老师的书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和古代文学专业教师,他现场阅读了自己所撰写的一篇文章高度赞扬东方乔先生的书法作品。

1530237134132035.png

 

天津诗词学会会长陈云君先生现场书写唱和诗词

  讨论期间,天津诗词学会会长陈云君先生饶有风雅情致,即席赋诗《永璘兄等四位学者书画展观后口占七绝敬贺》。诗云:宣武城南借好风,榴花悟道笔端红。京津社结春华梦,旧梦重赓仰列公。

  北京大学冯健副教授和韵《京津四人联展暨研讨会有感次韵陈云君先生》。诗云:津门连袂趁东风,欣遇群英落笔红。雅意入怀还入梦,但凭一梦晤仙公。

  天津师范大学东方乔副教授步“一东”韵而和之曰:高斋久坐指书空,好韵未调祷社公。汗透轻衣肝积火,手挥雪案扇无风。

  北京大学中文系柳磬如副教授听到陈云君先生说“诗乃吾家馀事”,又是江西同乡,津门拜谒,颇有感慨,吟咏一律《予曩者书肆购有〈中国书法史论〉,义宁陈云君先生着也。日后北大授诸君〈汉字书法〉课,常置案头,获益良多。今日始见其风采,清气流行,蔼然也;并往日读义宁之学,感慨系之。复闻陈先生谓“诗乃吾家馀事”也,即而吟题,敬呈陈云君先生》。诗云:杜度张芝世所奇,于公馀事我能知。学经四变谁持者,史有三长请论之。小草自怜非异味,他年未恨不同时。平生学业差堪信,犹就先生乞品题。

  陈云君先生和柳磬如先生《磬如兄赐句,谨步元玉奉和》。诗云:救世无方岂足奇,旧家余事惹君知。长河日落风流尽,病叶纷飞且任之。广武登临成一叹,孝先腹袒悔当时。江郎散栎劳虚誉,句杂鸭涂凤柱题。

  这些先生们的诗词唱和,为本次书画联展暨研讨会增添了别样风味,与研讨会的主题“学者书画”相得益彰。

1530237239784745.png

 

展览现场之一

1530237274868543.png

 

展览现场之二

【编辑:王忠会】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