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员”周曙明:希望将“沪谚”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9年09月29日 16: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中国70年)“通讯员”周曙明:希望将“沪谚”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新社上海9月29日电 题:“通讯员”周曙明:希望将“沪谚”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 高志苗

  “琅琅琅,马双双,骑马到松江”“驮驮背,卖升箩”,周曙明回忆起妈妈常唱的“沪谚”,儿时的他就能挨腔挨调地(沪语:模仿)唱出许多只民谣山歌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谚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周曙明走到哪儿便将“沪谚”带到哪儿。他每年都在浦江小学、村学生暑期班开展非遗“沪谚”的宣讲活动,学礼仪、学沪语、说沪谚、猜谜语、唱童谣、做游戏,他希望“沪谚”的传承一代代延续下去。

  周曙明是民革党员,2004年他成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对台报道通讯员,业余从事对台报道工作。

  身边大小故事,上海今昔、沪上新闻、沪台往来、在沪台胞,都是周曙明对台报道的新闻源。他报道过台湾商人、参加抗日战争的原国民党宪兵、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也报道过上海老城厢的古今石牌坊、“宝山”地名的由来等历史文化故事。

  2013年周曙明在庙会参加民俗文化节,遇到了两位“特殊”的老太太,一口地道的浦东话,细聊起来竟是来自台湾的同胞。1948年姐姐随父母去了台湾,留下小女儿与祖父母在大陆生活。如今,大阿姐已92岁,留在大陆的小女儿也年近70岁。周曙明把姐妹故事写到文章里,剪不断的亲情,忘不掉的乡音。

  周曙明有个愿望,希望通过文字让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进一步了解上海、走近上海、融入上海,了解上海的建设发展,同时记录台湾同胞在上海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向同胞们讲述同根同宗同源的故事。

  不是专职记者,周曙明工作动力源自于热爱。他利用休息时间外出采访,当晚完成初稿,第二天早上修改,到单位请人打印。为了加快写作速度,当时年近60岁的他报名参加计算机初级、信息技术培训班,在电脑上写稿、编辑。

  2012年10月周曙明共发表对台新闻稿250余篇,他选取其中的145篇,分四个部分汇编成对台报道作品集《吹过海峡的风》。

  已不是通讯员的他依旧做着传承的工作。2019年6月,周曙明作为志愿者家庭接待了4名香港大学生。大学生来到他居住的苏民村,感受乡风民俗,参观变迁中的乡村。周曙明教大学生说“沪谚沪语”,赠送沪谚书籍,还请朋友写对联送给他们。

  “回顾往昔,我实现了当教师的理想,其他大多理想也打了‘擦边球’。不管怎样,如今我也算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他说。

  1948年带着对“黑暗夜晚即将过去,迎接崭新明天”的期盼,父母给他取名“曙明”。5岁丧父,母亲一人将兄弟姐妹5人抚养长大,穷苦是周曙明整个童年的记忆,如今黑暗早已过去,与祖国共成长的他正撰写新书《走过人生的路》,对于走过的路他充满感激。(完)

【编辑:孙静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