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阳明文化进基层:从道德圣殿到人人“知行合一”

阳明文化进基层:从道德圣殿到人人“知行合一”

2019年11月04日 17:2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宁波11月4日电 一道姚江,滋养了浙江省余姚市的悠悠历史,也孕育出延绵数百年的阳明文化。如今,这一历久弥新的古老哲学,正从高山仰止的道德殿堂,一步步走向千家万户,努力扎根成为余姚的人文底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阳明文化由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心学理念发展而来。它提倡通过提高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历经500余年发展,阳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前,阳明心学智慧亦是解决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松弛、信仰缺失等问题的精神药方。

图为阳明文化“五进”活动专家研讨会 李典摄
图为阳明文化“五进”活动专家研讨会 李典摄

  如何让“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为老百姓所接受?近年来,为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群众而发挥当代价值,王阳明的故乡余姚通过组织阳明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成立“阳明文化”宣讲团,推出阳明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社区)、进机关(以下简称“五进”)活动,以阳明心学之光华服务当地社会治理。

  立德育人 信念重塑中亦见传承

  “审视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核,重要内容之一便在于立德。”在原余姚市档案史料研究会会长诸焕灿眼中,阳明文化中的“致良知”对如今社会道德风气的改良和精神文明建设或有莫大帮助。

  成风化人,明德至善。阳明文化走进社区和乡村,不仅成为塑造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一把标尺,也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添砖加瓦”。在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一批热爱地方文史的业余文化工作者组成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编撰刊印了《阳明史脉》内部资料交流刊物,累计出刊23期,总字数约460万字,传承余姚文脉的同时,更留住了乡愁。

图为阳明文化进企业 李典摄
图为阳明文化进企业 李典摄

  与此同时,在当地许多学校,良知教育已成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如余姚中学将其纳入校本学习课程。“致良知”升旗仪式、“致良知”主题班会、良知教育全国实验班……结合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用阳明文化所推崇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思想辅以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该文化发挥当代价值的最佳注解之一。

  据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娇俐介绍,从2018年开始,面向不同社会群体,余姚探索出可学、可看、可操作的阳明文化“五进”模板,已举办500余场活动,“我们要让更多的市民群众知阳明、学阳明、做阳明。”

  以信悟道 吹起发展“一池春水”

  如果说,阳明文化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思想对于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那么,这八字箴言对于企业则是发展之基。如今,当地许多企业已经将阳明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为这一古老智慧赋予了冉冉新生的经营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杜保瑞在对浙江帅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讲解阳明文化时,便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与企业员工的眼界和格局结为一体,“只有在事情面前先考虑是非,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成长为有眼界的人。”

图为阳明文化进社区 余姚宣传部供图
图为阳明文化进社区 余姚宣传部供图

  用阳明思想提升企业人文管理,似乎已是当地企业心照不宣的经营秘籍。“自今年年初开始,阳明文化已经被明确提纯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该公司总裁孙命阳介绍,企业通过组建阳明文化志愿者,成立致良知星火会,推行阳明文化学习法,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了阳明文化的指引,员工间的凝聚力更强了,对企业也更信赖、更有归属感。”

  人心齐,企业盛。以阳明思想悟出经营之道,在余姚,如一道清风,吹进万家企业,吹起当地经济稳步向前的“一池春水”。

  明德立民 破解社会治理密码

  阳明文化中的“致良知”不仅力求从本心上要求为善去恶,还要求官员在社会治理时应“明德亲民”、廉洁奉公。“王阳明提出‘去私欲’防止腐败,对当前实践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蒋来用表示。

  节制私欲,锤炼党性,是党向民心的要求之一。在“守初心话清廉——阳明心学与当代启示”清廉文化沙龙上,专家学者将阳明心学思想与廉政结合,用党员干部因贪腐而脱轨等活生生的案例,对党员廉洁从政进行正面引导。

阳明文化进学校 余姚宣传部供图
阳明文化进学校 余姚宣传部供图

  除了“阳明思想进机关”的头脑风暴外,近年来,通过打造王阳明故居等清廉教育基地、推出《王阳明家规》宣传片、出版《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等,余姚已形成了以清廉为主题串起的教育路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余姚样板”。

  一次次走进基层,阳明文化以其深厚底蕴铸就了余姚人“文明崇德”的优秀品质,产出一批批敬业奉献、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先进典型,其中包括76位“宁波好人”、24位“浙江好人”、10位“中国好人”。

  从理论走向实际,从立身哲学延展到社会治理,如今的阳明文化因着人人心向往之的群众基础,焕发出长久而蓬勃的生命力。(完)(方堃 李典)

【编辑:吉翔】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