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访谈缘何一传播就遭“舍本逐末”成口水战

2008年09月04日 15:23 来源:华商报 发表评论

  近日,著名作家、考古学者岳南被网友质疑“借贬低易中天、钱文忠、盗墓小说上位”。记者注意到,引发质疑的,是被网络频繁转载的一篇新闻,各网站转载标题也大致相同,称岳南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

  记者追溯到访谈原文,却发现这是一篇陈述岳南文化立场与观点的深度访谈,具有相当专业的学术内涵。但该文被摘编转载时,其访谈中对易中天、钱文忠、盗墓小说等一言以带过的观点却被放大,由此引发了文化圈的一场“口水战”。

  该深度访谈的作者吴怀尧并不在意媒体对访谈内容的片面放大,作家岳南本人也称看到这些偏离自己本意的报道后,“一笑了之”。是怎么样的文化生态令“当事人”如此宽容或无奈呢?

  文化名家访谈被“舍本逐末”

  9月1日,民间制榜人、“怀尧访谈录”的主持人吴怀尧正式发布了自己新的文化深度访谈《岳南: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有20多家网站转载了这篇稿件,标题都大致相同《作家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

  但很多读者在阅读这篇访谈时发现,这篇18000字的访谈中,几乎都是岳南在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思想观点,只在吴怀尧的文末涉及到了盗墓小说,他问岳南:“盗墓小说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保留品种之一,目前盗墓类的‘悬疑小说’颇受年轻读者喜爱,对这些通过网络走红的新锐作家的作品,你有看过吗?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公开或私下表明受过你的影响,对于他们的作品你能否评价一下?”

  岳南称:“现在街面上摆着的那些年轻人写的盗墓小说是个很浅薄的东西,跟厕所文学差不了多少,应该叫如厕小说才正确。”岳南对此问题的回答200多字,大概占了这篇长达上万字的访谈的五十分之一。

  标题为《作家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的访谈上网后,也引起了一些报纸的关注,但也只是关注其中岳南对盗墓小说的观点,此外,岳南对易中天、钱文忠等讲坛明星的一言带过的看法也成为关注点,

  因为岳南在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易同志,不是别人少谈,而是你要少谈,最好不要谈什么陈寅恪,因为你确实不懂陈寅恪。”岳南对钱文忠的看法则是“功力不足的文学爱好者”。并有媒体就此采访了钱文忠和盗墓小说《鬼吹灯》作者张牧野,至此,这则访谈变成了一场文化“口水战”,对易、钱二人的评价使岳南成为并未真正读到访谈原文的网友的“众矢之的”,他的真正的、大篇幅解读的文化观点则被忽视。

  岳南、吴怀尧均称“不在意”

  昨日下午,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学者岳南,他语气平静地告诉记者,对这些比较刺激的标题和“口水战”他并不生气,并且宽宏大量地理解部分媒体人的这种做法:“媒体有媒体的操作方式,竞争都很激烈,为了突出眼球,就采取一些抢眼的标题,但我对这些都是一笑而过。这些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虽然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但是我也不会生气,但我不希望他们这样做。”

  岳南告诉记者,他非常满意吴怀尧对他的访谈文章,因为在此之前吴怀尧几乎看完了他的所有著作,并且逐一阅读了所有关于他的采访,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准备采访提纲,他还将这篇访谈放到自己的博客上。

  几乎和岳南一个观点,吴怀尧也称他并不介意。昨日吴怀尧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文化人都是浪得虚名,我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深度访谈,让大家了解真正的文化名家。我的访谈发表后,我就不再去管它的影响,我只对我的访谈品质负责,因为采访对象可能有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赞同,但作为作者,我还是应该在稿子中如实反映。我接下来应该是去全力准备我的下一篇访谈了。”

  吴怀尧认为,他的目的是让真正有独立思想的文化大家走入公共视野,尽管网站那些标题会很刺激,但读者点开网页后还是能通过相关链接看到访谈的实质内容,会让岳南更多地被大家了解。

  媒介专家:作家应捍卫思想

  作为研究媒介传播的学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春泉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必然产物,但作为学者本人,岳南和吴怀尧都应该捍卫自己的基本思想观点和作品,而不是像往常人们所言:“作品一旦产生,作家已经死了。”

  王春泉认为,首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文化圈里,不管是作家、读者、媒体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寻找和制造吸引眼球的东西,大家在这一点上认识接近;产生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时,读者乐意,作者也乐意,但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已经背离了文化原来的宗旨。

  其次,在这个事情中,作家走了投降主义路线,现在媒体的报道和访谈与原来的宗旨其实是背离的,访谈原意强调独立学术、坚持己见,“不思想、毋宁死”,但因为部分媒体要吸引读者,追求曝光率,他们就都向“市场”妥协了。这是不太正常的现象。

  他说:“应该坚守责任,否则思想家实际上就成为世俗力量的支持者和纵容者了。”

  王春泉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也只是媒介发展的过渡阶段,“吸引眼球”不是只有这样一种做法,而且这种做法会破坏媒体自身形象,随着媒体的发展,这种文化报道会恢复冷静和理性状态。本报记者 狄蕊红

 

编辑:程娟】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