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学常识为何频频出错? 揭示深层次原因

2008年12月07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11月27日,重庆江北区进行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来自该地区的小学用各种优美的形式诵读了古金优秀的经典文章和诗歌,展现了当地国学教育的风采。 中新社发 贺终荣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国学热的同时,无论是推动者还是批评者其自身都频频出现常识性的文史错误,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中国书籍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一套《文化纠错丛书》,立意于对传统文史常识、典故及其他传统知识的“追本溯源”,倡导普及国学从常识开始。为此,我们对该丛书的总策划、中国书籍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刘伟见先生进行了专访。

  ——编 者

  记者:您如何看待公众人物文史常识频频出错的现象?

  刘伟见:文史常识是一国基本的文化常识,其错误的频频出现表明我们已经疏离了文化共识,需要以求证的方式重新诠释或返本溯源。

  我们不可能回归到“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状态,那讲的是通儒大家。而常识是非常基础的知识。近年来出现了公众人物误称 “令尊”为“家父”,将“罄竹难书”用来赞赏好人好事等一些令人咋舌的公共文化事件,甚至有人将国外文献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中文的“孟休斯”,这些都表明我们对自己的基本的文化常识非常匮乏。这还不仅仅是在公众人物的范围,对大众来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只是公众人物尤其是与国学热有关的公众人物,更容易受到批评,也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记者:您所认为的常识性的文史知识应该如何界定?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中。

  刘伟见:每个时代的文史常识内涵不一样。我认为文史常识在当下社会可以从实用性与思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实用性上来看,一些文史常识在我们生活当中并没有消失,仍具有积极的文化生命力,仍然为一般大众所知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分之:一是我们的文字表达,比如我们仍经常用“不刊之论”来形容很难得的见解;二是风俗习惯,比如我们过端午节会跟屈原联系起来;三是历史遗迹,即我们很多的文化遗迹、旅游景观作为文化活化石,会使我们追溯其历史渊源。很多人可能分不清“国子监”属于儒家特色的遗址,而雍和宫则属于藏传佛教的文化遗址。所以我认为文史常识在当下社会应当与实用结合起来,挖掘那些仍然活跃在我国文化生活中的常识。但光实用还比较浅。

  记者:那么深层次的是指什么呢?

  刘伟见:深层次的文史常识则是从思想角度而言的,它是指诸子百家各成体系的一些基本概念、逻辑关系、思想主张。不但对这些思想主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应当有过体用结合的实践体认。比如我们虽然不会犯将“三十而立”误成“四十而立”,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懂了“三十而立”的含义。“而立”要立什么?在古人看来不仅是指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那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立”更主要是内在的东西,即到三十岁左右,大抵上要有一些不为外在所轻易改变的内心坚持的东西,比如说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而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不是说出来的,必须要有实践的体认。

  记者:可是我们已经脱离了过去的文化环境,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没有外在的环境呼应是不是显得孤立?

  刘伟见:我觉得如果仅仅从实用角度去掌握文史常识可能会有孤立感,甚至有文化的落寞感。但如果从深层次理解了中国传统思想,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乎?”说的就是如果外在环境有呼应,我们就推行自己的理想;没有,我们也不忧伤,把它保存起来好了,这一点,我们都能做到。所以我认为,深层次的文史常识应当是对传统学识有结构性认识与实践上的体认,在身心气质上起变化。通过深层次的文史常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果能破除常识性的文史知识的障碍,直接读古人的集子,您就打开了一扇浩瀚的文化之门。

  记者:您觉得这种常识普及会有现实的土壤吗?

  刘伟见:当然有。古人云“礼失,求诸野”。我认为,只要这个民族在生存、在发展,文字没有湮灭,其文化的精华就会以独特的方式继承下来。它可以表现在国家的典章制度中,也可以表现在乡俗礼仪中。比如我们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寄钱回家孝敬父母,或资助更小的弟妹读书。这次雪灾与震灾我觉得除了我们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作用巨大外,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呈现得也十分明显。同时,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本身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精华。所以文史常识,尤其是深层次的文史常识的学习能使我们获得更为深邃、开阔的文化体验。

  记者:您所认为的深层次的文史常识的学习都来自于经典的阅读吗?

  刘伟见:不完全是。但经典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出现了很多“代读”现象,即由学者对经典进行解读,然后大众再读由学者理解的经典。这种方式对普及经典是有好处的,但对个人修养远远不够。古人云“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要紧书”,能读原典是最好的。

  但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学会了思考的方式去实践与体认。我觉得中国人的心理基础还有很多传统的余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很多人的成功其实暗合了古人所主张的优良品质,比如诚实、讲信用、重礼节。有的人是自小诚实,有的人是经历很多的教训知道诚实能带来真正巨大的利益。所以,学历教育甚至经典阅读并不必然引导我们提升自我;实践中的体悟更重要,更恒久。所以,梳理中国文化中的深层次的文史常识,可以构建我们通向真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路与桥,能使我们获致古人留传至今而仍具实用的好东西。

  记者:如果从阅读入手的话,您认为这种常识性学习怎样进行?

  刘伟见:如果从阅读入手的话,面对丰富的传统,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

  其一,可以挑选《弟子规》、《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千家诗》、《声律启蒙》这类古人发蒙的读物2至3种。这些读物大多浅显易懂,易于记诵,尤其适合小孩。其中《幼学琼林》最好,几乎是传统文史常识的大荟萃。

  其二,想要涉猎更深一点的,唐诗宋词可背100到200首,《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可以借助译注反复通读。《诗经》有助于我们得到文化源头的滋润。而唐朝是中国最鼎盛的社会时期之一,其文化在唐诗中得到高度凝结。熟诵能得到其文气脉络。宋词则具有了部分现代的气息,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极富启发性。这些诗词的基础能使我们的文化个性富有自由、灵活、隽永的精神。《论语》是我们文化的本根之一,最好能背。

  其三,如果立意于深探国学要义,则《易经》不可不细品,《尚书》、《礼记》、《春秋》不可不熟稔,大乘佛学经典要作深入研阅。其他如诸子中荀子体正用博,可以反复涵咏,韩非子、孙子也值得深入把玩。

  记者:《文化纠错丛书》是您上述主张的体现吗?

  刘伟见:只是实用性的文史常识的普及。如《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易混淆、弄错的文史常识加以整理,《文化纠错丛书》共有十本,还包括《中国最易读错的字》、《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中国人最易误读误用的成语》等等,还有两本《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面对西方我们同样有一个文史常识的学习问题。这是我们普及文史常识的一般性读物,深层次的文史常识读物我们正在着手编撰。

  (记者 张 贺)

编辑:张哉麟】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