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精英们所说"无书可读",是没把大众放在眼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精英们所说"无书可读",是没把大众放在眼里
2009年01月20日 09:32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常听到“无书可读”的言论,作为一个出版人总不以为然。近五年来的图书品种已经从每年的17万多种增长到近25万种,越来越多,怎么会无书可读?

  关键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阅读需求。虎狼吃肉,牛羊吃草,各有各的鲜美,原因就是标准不同。说“无书可读”的人,或许是受精英文化影响,在阅读上选择性强。因为他们的需求标准高,能满足的书很少。在现有条件下,他们可读的书就不多了。而恰恰这些人拥有话语权,大众的声音被淹没了。所以盛行“无书可读”的言论。

  事实上,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新书品种和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出现了大众畅销图书拉动整个图书市场销售规模的现象。据业内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数据,5%的图书品种,占据了近60%的市场销售份额,在白领、青春、实用、励志、少儿等题材领域,形成了消费群的集中关注。

  有意思的是,精英阅读和大众阅读在选题和数量上呈现出一个“正反三角形”的态势。这就是:非常少数的精英阅读人群,在对图书种类的选择上拥有最大的品种数量;而占大多数的大众阅读人群,却在选择上占有较小的品种数量。这也说明以上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

  如今的图书出版,应该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制定不同的消费标准,才能避免混乱。

  中国在3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大于新规则建立的速度。由于文化、地域、经济水平等的差异,不同的人群受教育和掌握资源的程度不同,导致了文化、生活需求上的差异。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满足了物质消费的细分。但是,单单在文化消费上,却出现了用单一文化标准检视不同文化产品需求的情况。加之全社会接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精英文化标准为主,所以评判文化产品的标准自然是“精英标准”。

  现实的情形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需求明显地建立起来,但是,注意,不同评判标准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标准,哪个声音强势,就用哪个标准判断,自然会出现芜杂一片。

  我以为,图书出版“面向不同人群,建立不同标准”十分紧迫。据说在西方世界,大众道德标准主要是诚实、利己、不妨碍他人、守规则等,如同好莱坞电影里表现的一样简单明了;精英文化的标准则要求比较高了——精英的标准,应当区别于普通人。因为它代表民族和群体的文化方向。

  把细化了的标准,在不同阶段,面向不同人群,推广普及,许多问题就可以避免。比如在青少年时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精英文化教育、大众文化教育等。细分的标准逐步建立,十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有了标准,享用标准的人就会“人以群分”。凡事以精英口吻评头品足的人,就必须以“精英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再干“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了。

  黎波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